第 72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第2/5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入危機。這告誡我們不能自我抬高,要保持自愛和自知。
總之,《道德經》第七十二章透過簡潔而深刻的語言,提醒我們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普通人,都要尊重他人、保持謙遜,不可濫用權力或驕傲自大。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災禍,實現和諧與穩定。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二章白話文:
如果民眾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那麼大的災禍就會降臨。不要侵犯民眾的居所,不要壓迫民眾的生活。只有不壓迫民眾,民眾才不會厭惡統治者。所以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炫耀;懂得自愛,而不自我抬高。因此要捨棄自我炫耀和自我抬高,而選擇自知和自愛。
比如說,在秦朝的時候,秦始皇實行嚴刑峻法,對民眾進行殘酷的統治。民眾生活在恐懼之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民眾對這種威壓不再畏懼,最終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秦朝也因此走向滅亡。這就是“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的例子。
又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對待民眾比較寬厚,不輕易侵犯民眾的利益。他虛心納諫,有自知之明,不會因為自已是皇帝就高高在上。在他的統治下,唐朝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這體現了聖人的自知和自愛。
還有,古代有一位叫許由的賢人,堯帝想把天下讓給他,但他堅決推辭。他知道自已的能力和位置,不貪圖權力和富貴,這就是自知和自愛的表現。
總之,《道德經》第七十二章告訴我們,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普通人,都不能濫用權力和權威去壓迫他人,而應該有自知之明和自愛之心,這樣才能避免災禍,實現和諧與穩定。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二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一個王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百姓們在苛政的重壓下,生活困苦不堪。官員們為了彰顯權威,不斷地對民眾施加威壓。然而,民眾心中的怒火卻在暗暗燃燒。他們不再畏懼那些所謂的威壓,因為他們已經被逼到了絕境。
一位智者看到了這一切,他想起了《道德經》中的話語:“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他深知,如今的局勢已經十分危險,如果統治者再不改變,大的災禍必將降臨。
於是,智者決定去勸諫君王。他來到王宮,向君王講述了一個故事。
曾經有一個國家,君王貪婪無度,不斷地侵犯百姓的居所,壓榨百姓的生活。百姓們怨聲載道,卻敢怒不敢言。終於,有一天,一位勇敢的農民站了出來,他帶領著民眾反抗君王的統治。雖然他們的力量很弱小,但他們的勇氣卻感染了更多的人。最終,民眾們團結起來,推翻了那個殘暴的君王。
智者對君王說:“陛下,如今我們的國家也面臨著同樣的危機。如果您繼續這樣下去,百姓們遲早會反抗。到那時,大威將至,國家將陷入混亂。”
君王聽了智者的話,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自已曾經的雄心壯志,想起了先王們的教誨。他決定改變自已的統治方式,減輕百姓的負擔,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從此,君王不再濫用權威,而是尊重百姓的生活。他下令減少賦稅,修繕房屋,讓百姓有一個安穩的居所。同時,他也開始傾聽百姓的聲音,採納他們的建議。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逐漸恢復了生機。百姓們對君王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他們不再厭惡君王,而是對他充滿了敬意。
而那位智者,也因為他的智慧和勇氣,被人們傳頌至今。他的故事,成為了後人學習的榜樣,也讓人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道德經》中“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的道理。
故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