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三章譯文:

譯文:勇敢而魯莽行事、一味剛強鬥狠的人往往會遭遇災禍甚至失去生命;勇敢卻懂得謹慎、有所敬畏而不敢肆意妄為的人能夠保全性命。這兩種勇敢,一種可能帶來危害,一種可能帶來益處。上天所厭惡的究竟是什麼呢?誰又能確切地知道其中的緣故呢?自然的法則是,不用透過戰鬥就能巧妙地獲得勝利,不用言語就能恰當地回應萬物,不用召喚就會自動到來,看似坦然平和卻善於謀劃安排。就像天的羅網寬廣宏大,看似稀疏卻不會有任何遺漏。

例子與故事講解:

在歷史上,項羽勇猛無比,“力拔山兮氣蓋世”,在戰場上勇於敢為,一路攻城略地,氣勢洶洶。然而,他剛愎自用,不懂收斂,在很多決策上過於魯莽。比如鴻門宴上,他有機會除掉劉邦卻未下手,最終被劉邦逐步擊敗。這就是“勇於敢則殺”的體現,他的勇敢沒有用在合適的地方,過於自負和衝動,導致了自已的失敗。

而漢文帝劉恆,在面對複雜的政治局勢時,表現出了“勇於不敢”的智慧。他初登皇位時,謹慎小心,不急於行使權力,而是廣泛聽取大臣的意見,對各方勢力保持克制。他沒有像有些皇帝那樣急於表現自已的權威,而是以謙卑的態度治理國家,最終開創了“文景之治”,得以善終。這就是“勇於不敢則活”的例子,他的勇敢在於敢於在適當的時候選擇剋制和謹慎。

再比如,大自然中的水,看似柔弱無比,“勇於不敢”與萬物爭強,但卻有著強大的力量。它在遇到阻礙時,不會強行突破,而是繞道而行,看似柔弱,卻能“不戰而善勝”。水滴石穿,就是水以其持久的力量,在不言語的情況下,默默回應著時間的考驗,最終穿透堅硬的石頭。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就如同法律和道德的約束。那些違法犯罪的人,可能一時逃脫了法律的制裁,但就像天網一樣,最終難以逃脫懲罰。比如一些逃犯,在逃亡多年後,還是會被抓獲,這就是天網的力量,看似稀疏,卻不會有任何遺漏。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三章白話文:

其白話文大致如下:勇敢而魯莽行事的人往往會招來殺身之禍;勇敢卻懂得謹慎、有所不為的人能夠存活下來。這兩種勇敢的表現,有的會帶來好處,有的會帶來害處。上天所厭惡的究竟是什麼呢?誰又能知道其中的緣故呢?自然的法則是,不用戰鬥就能取得勝利,不用言語就能恰當回應,不用召喚就會自動到來,看似平和卻善於謀劃。就像天網廣闊無邊,看似稀疏卻不會有任何遺漏。

事例和故事講解:

一、“勇於敢則殺”的例子

項羽可謂“勇於敢”的典型代表。項羽力能扛鼎,勇猛無比,在戰場上常常衝鋒在前,殺敵無數。然而,他剛愎自用,不聽從謀士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放過劉邦,錯失了統一天下的良機。後來,他又在與劉邦的爭鬥中,過於自信,不斷地進行正面決戰,最終在垓下之戰中被劉邦擊敗。項羽烏江自刎,落得個悲慘的結局,這正是“勇於敢則殺”的體現。他的勇敢是一種魯莽的勇敢,沒有謀略和智慧的支撐,最終導致了自已的失敗。

二、“勇於不敢則活”的例子

劉邦在很多時候則表現出了“勇於不敢”的智慧。在與項羽的爭鬥中,劉邦深知自已的實力不如項羽,所以他常常採取避其鋒芒、迂迴作戰的策略。在鴻門宴上,劉邦面對項羽的威脅,卑躬屈膝,表現出了極大的剋制和忍耐。正是這種“勇於不敢”的態度,讓他得以儲存實力,最終在合適的時機打敗項羽,建立了漢朝。劉邦的成功,在於他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選擇退讓和妥協,不盲目地勇敢,而是以智慧和謀略來應對各種挑戰。

三、“天之道,不戰而善勝”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