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章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 (第2/6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治者收取的賦稅過多,所以才會飢餓。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總是有所作為,刻意妄為,所以才難以治理。百姓之所以輕視死亡,是因為他們為了追求豐厚的生活而過度奔波,所以才輕視死亡。只有那些不刻意追求生活享受、不過分作為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珍惜生命的人。
事例與故事講解:
在歷史上,有很多因為苛捐雜稅而導致百姓飢餓困苦的例子。比如秦朝末年,秦始皇大興土木,修建長城、阿房宮等浩大工程,同時徵收沉重的賦稅和徭役,百姓苦不堪言。許多農民辛勤勞作一年,卻收穫甚少,大部分糧食都被上繳,自已和家人陷入飢餓之中。最終,百姓不堪重負,紛紛揭竿而起,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再看百姓難以治理的情況,比如隋煬帝時期,他好大喜功,頻繁發動戰爭,同時又大力推行各種工程建設。他的過度作為讓百姓疲憊不堪,民怨沸騰。百姓對朝廷的政令產生牴觸情緒,社會秩序混亂,難以治理。
而關於民之輕死,在一些災荒之年,百姓為了生存,不惜冒險去尋找食物。比如在某些地區發生嚴重旱災時,一些百姓會冒險進入深山老林尋找野菜、野果,甚至有人會去偷搶糧食。他們為了活下去,不惜將生死置之度外。
相反,古代也有一些人懂得不過分追求生活享受,珍惜生命。比如莊子,他雖然生活貧困,但卻能安貧樂道,不為名利所累。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寧靜,不刻意去追求物質財富,真正做到了“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在現代社會,我們也可以從這一章中得到啟示。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該考慮百姓的實際負擔,避免過度徵稅和過度干預經濟。同時,我們個人也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要過分追求物質享受,而是要注重內心的充實和生命的質量。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五章白話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五章白話文大致如下:人們之所以飢餓,是因為統治者收取的食物和賦稅太多,所以才會飢餓。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總是有所作為,刻意去做很多事情,所以才難以治理。百姓之所以輕視死亡,是因為他們為了追求豐厚的生活而過度奔波,所以才輕視死亡。只有那些不刻意追求生活享受、不過分作為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珍惜生命的人。
例子和故事講解:
在古代社會,沉重的賦稅常常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比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大興土木,修建長城、阿房宮等浩大工程,同時徵收高額的賦稅和徭役。百姓們一年到頭辛苦勞作,卻所得甚少,大部分收穫都被上繳,導致許多人陷入飢餓。這就是“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的真實寫照。
再看百姓難以治理的情況。隋煬帝楊廣在位期間,好大喜功,頻繁發動對外戰爭,同時又大力開展各種工程建設,如開鑿大運河等。他的過度作為讓百姓疲憊不堪,民怨沸騰。百姓對朝廷的政令產生牴觸情緒,社會秩序混亂,難以治理。這正體現了“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
關於民之輕死,在一些災荒之年,百姓為了生存,常常不惜冒險。比如,在歷史上多次發生的大饑荒中,有些百姓會冒險進入深山老林尋找食物,甚至不惜偷盜搶奪。他們為了活下去,已經顧不上生死。這就是因為他們為了追求生存而過度掙扎,從而輕視了死亡。
而那些不刻意追求生活享受、不過分作為的人,往往能更好地珍惜生命。比如,東晉時期的陶淵明,他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辭去官職,歸隱田園。他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卻能在自然中找到內心的寧靜和快樂。他不被功名利祿所束縛,真正做到了“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在現代社會,我們也可以從這一章中得到啟示。政府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