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默默地為百姓做事,卻不把功勞據為已有。比如上古時期的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成功治理洪水後,也沒有居功自傲,而是繼續為百姓謀福祉。

總之,這一章提醒我們要反思人類社會的行為模式,努力向天之道靠攏,做到平衡與和諧,不被私慾和貪婪所左右,成為一個有道之人。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譯文:

自然的規律,就如同張弓射箭一樣。弦位高了就把它壓低,弦位低了就把它舉高;力量有餘的就減損它,力量不足的就補充它。所以自然的規律是減損有餘的而補給不足的。但人類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是減損不足的去奉獻給有餘的。

誰能夠把自已多餘的東西拿出來奉獻給天下人呢?只有領悟了道的人才能做到吧。因此聖人有所作為但不佔有,功成之後而不居功。如此,是因為他們不想顯示自已的賢能。

比如在商業領域,一些成功的企業家在積累了鉅額財富後,開始投身慈善事業,將自已的財富回饋社會。像比爾·蓋茨和梅琳達·蓋茨夫婦,創立了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致力於將人類的創新才能應用於減少健康和發展領域的不平等現象。他們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踐行了“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之道,把自已多餘的財富拿出來幫助那些不足的人們。

再如古代的范蠡,他輔佐越王勾踐成就霸業後,毅然選擇功成身退,散盡家財去幫助貧困之人。他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不貪戀權勢和財富,這種行為也體現了對天之道的領悟。他沒有居功自傲,而是選擇低調地生活,用自已的財富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相反的例子,體現了人之道的“損不足而奉有餘”。比如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一些資源和機會往往更多地流向已經擁有很多的人,而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卻很難獲得足夠的資源和支援。

這一章告訴我們,要反思人類社會的行為模式,努力向自然的規律靠攏,做到平衡與和諧。當我們擁有多餘的東西時,應該學會分享和奉獻,幫助那些不足的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更多的財富和權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領悟道的真諦,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七章白話文:

自然的道理,就好像張弓射箭一樣。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力量用得過頭了就減少一點,力量不夠就補充一點。所以自然的規律是減損有餘的來補充不足的。然而人類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是減損不足的去奉養有餘的。

誰能夠把自已多餘的東西拿出來奉獻給天下人呢?大概只有領悟了道的人才能做到吧。所以聖人有所作為卻不佔有,成就了功業卻不居功自傲。這樣做是因為他們不想炫耀自已的賢能。

比如,在一些自然災害發生後,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手,幫助受災地區的人們重建家園。那些有能力的企業、慈善機構和個人,拿出自已的資金、物資和時間,去幫助那些遭受損失、處於困境中的人們,這就是一種符合天之道的行為。就像在地震、洪水等災害中,許多志願者奔赴災區,為受災群眾提供食物、水和醫療救助,他們不計回報地奉獻自已的力量,努力讓受災地區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違背天之道的例子。比如,在經濟領域,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富有的人越來越富有,他們擁有更多的資源和機會,而貧困的人卻越來越貧困,很難獲得發展的機會。這就是人之道的“損不足而奉有餘”。

又比如,一些人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後,就驕傲自滿,居功自傲,忘記了自已的成功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和支援。而真正的聖人則會像老子所說的那樣,功成而不居,繼續為他人、為社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