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1章 信言不美 (第3/6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些形式上的慈善活動,但內心的動機卻不純。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予人矣,已愈多。”聖人不會積累財富或其他物質,他們一心為了他人,結果自已卻變得更加富有;他們盡力給予別人,自已卻擁有得更多。比如特蕾莎修女,她一生都在為貧困和患病的人服務,自已生活極其簡樸,卻擁有了無數人的愛戴和敬仰,她的精神財富是無比豐厚的。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自然的規律是給予萬物利益而不傷害它們,人的行為準則應該是有所作為而不與人爭鬥。在大自然中,萬物相互依存、和諧共生,沒有過度的競爭和傷害。人類也應該學習這種智慧,在生活中積極做事,但不要陷入無謂的爭鬥。比如在一個團隊中,如果大家都能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互相協作而不是互相爭鬥,那麼這個團隊就會取得更大的成就,每個人也會從中受益更多。
帛書版《道德經》第八十一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有一座繁華的城池。城中有一位智者,名叫玄清。他以其深刻的見解和誠實的話語而聞名,但他的言語卻從不華麗。
一日,城中來了一位能言善辯之人,口若懸河,言辭華美。他四處宣揚自已的學說,吸引了眾多百姓圍觀。然而,玄清卻只是靜靜地看著,微微搖頭。有人問玄清為何不認同此人,玄清緩緩說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此人之語雖動聽,卻未必真實可靠。”
不久,一位年輕的學子前來拜訪玄清,渴望從他那裡獲取廣博的知識。玄清卻告訴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的智慧不在於知曉眾多瑣碎之事,而在於對真理的深刻領悟。”學子似懂非懂地離去。
與此同時,城中有一位富賈,常常大張旗鼓地進行慈善之舉,施捨錢財給窮人。但玄清卻看出他的目的不純,說道:“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真正的善良並非刻意為之,而是發自內心的慈悲。”
而在另一個地方,有一位賢明的君主。他不貪圖財富的積累,總是心繫百姓,為百姓謀福祉。他常說:“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予人矣,已愈多。”在他的治理下,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他的仁德之名遠揚四方。
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人們遵循著自然的規律,如同天之道,利而不害。百姓們勤勞耕作,與自然和諧相處,從不過度索取。而君子們也秉持著人之道,為而弗爭。他們以謙遜和善良待人,不與人爭鬥,共同為了國家的安寧和繁榮而努力。
歲月流轉,這個古老的國度在智慧的引領下,一直延續著它的輝煌與傳奇。而《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的智慧,也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著人們前行的道路。
故事(二)
在繁華的現代都市中,有一位名叫林悅的年輕記者。她一直秉持著真實報道的原則,從不會為了吸引眼球而誇大其詞。她的文章語言平實,但卻總能打動人心。
有一次,林悅接到一個關於某企業新產品釋出會的任務。釋出會上,企業負責人用華麗的言辭介紹產品的各種神奇功效。林悅卻沒有被這些美言所迷惑,而是深入調查,發現產品並沒有宣傳的那麼好。她寫下了一篇真實客觀的報道,提醒消費者不要被虛假宣傳所誤導。這正應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林悅的同事張強則不同,他總是熱衷於追逐各種熱門話題,看似知識很淵博,但對每個問題都只是一知半解。而林悅則專注於自已擅長的領域,深入挖掘,力求把每一個新聞事件都報道得準確透徹。這正如“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在社群裡,有一位企業家王總,經常高調地進行慈善捐贈活動,吸引了很多媒體的關注。但居民們卻發現,他的一些捐贈存在作秀的成分。而社群裡的一位普通老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