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 章 善建者不拔 (第3/7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別國,用天下的情況去觀察天下。我憑什麼知道天下的情況是這樣的呢?就是憑藉這個道理。
比如說,商鞅變法為秦國建立了一套新的制度,使得秦國逐漸強大,這套制度就像是“善建”,根基穩固,難以拔除,為秦國後來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而那些堅守誠信、正義等美德的人,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不會輕易放棄,就如同“善抱者不脫”。
在個人修養方面,曾子每日三省吾身,注重自身品德的培養,最終成為了備受尊敬的大儒,這就是“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的體現。
在家庭中,曾國藩注重家教,制定家規家訓,使得曾氏家族人才輩出,長盛不衰,這便是“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焦裕祿在蘭考縣工作期間,一心為了改變蘭考的貧困面貌,帶領群眾治理風沙、水澇和鹽鹼,他的精神和付出讓蘭考人民銘記在心,他的品德在當地長久傳頌,此為“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唐太宗李世民以民為本,廣納賢才,虛心納諫,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唐朝繁榮昌盛,國富民強,這就是“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甚至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可以說是“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我們再看“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比如,一個企業想要發展壯大,就可以觀察其他成功企業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方法,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改進自身的不足。一個國家想要繁榮富強,也可以借鑑其他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政策,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自已的發展戰略。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五十四章為我們指明瞭個人修養和治理社會的方向和方法。
帛書版《道德經》第五十四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遙遠的古代,華夏大地之上,有一座名為青雲的小城。城中有一位名叫李善建的能工巧匠,他技藝精湛,心懷赤誠,所建造的屋宇樓閣堅實穩固,風雨難侵,正所謂“善建者不拔”。
李善建不僅擅長建造,更善於堅守自已的原則與信念,猶如“善抱者不脫”。他堅守著質量至上、誠信為本的信條,從不為了一時之利而偷工減料。因此,他的名聲傳遍四方,人們對他的作品讚譽有加,其家族也因他的聲譽而備受尊崇,子孫後代皆以他為榜樣,祭祀不斷。
話說這城中還有一位富商,名叫趙德豐。他早年憑藉精明的頭腦積累了鉅額財富,然而卻忽視了自身品德的修養。後來,他決定效仿李善建,開始注重修身養性。
趙德豐首先從自身做起,每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已的言行,改正不足之處,漸漸地,他的品德變得純真,這便是“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接著,他將這份修養帶回家裡,教導子女要尊老愛幼、和睦相處,家人之間相互關愛、相互扶持,家庭氛圍溫馨和睦,其德有餘,此乃“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隨著時間的推移,趙德豐的善舉和品德在鄉里傳頌開來。他出資修建學堂,幫助貧困的鄉親,使得整個鄉里充滿了互助友愛的風氣,其德長久,正應了“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後來,趙德豐的善名傳到了國君耳中。國君召見他,委以重任,讓他參與治理國家。趙德豐秉持著公正、仁愛之心,為國家出謀劃策,推行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國家日益繁榮昌盛,其德豐盛,正所謂“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而在遙遠的邊疆,有一位將領名叫孫普義。他熟讀兵法,深知仁德的力量。在守衛邊疆的歲月裡,他不僅以嚴格的紀律訓練士兵,更以關愛之心對待每一位將士。他將仁德之風吹遍邊疆,使得周邊的部落紛紛歸心,不再侵擾邊境。他的仁德如同陽光普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