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由三十根輻條連線在車轂上,正是因為車轂中間是空的,才能與車軸相配合,讓車輪轉動起來,使腳踏車得以行駛,發揮其交通工具的作用。這體現了“當其無,有車之用也”。

再看我們日常使用的杯子,由陶土燒製而成。杯子中間是空的,才能盛裝水、茶等液體,滿足我們飲水的需求。若杯子內部是實心的,便無法實現其作為容器的功能,此為“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

房屋也是如此,透過開鑿門窗,屋內形成了空間。正是屋內的空間,讓我們能夠在其中居住、活動。若房屋沒有門窗和內部空間,只是一個實心的建築體,就失去了居住的用途,這便是“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

在商業領域,一家成功的企業,其有形的資產如廠房、裝置等固然重要,但無形的企業文化、品牌價值等同樣不可或缺。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夠凝聚員工的力量,提升團隊的協作效率,就如同車轂中的“無”,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內在的動力。

在教育中,學校的硬體設施是“有”,而教師給予學生的啟發和引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思考能力,這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則是“無”。只有“有”與“無”相互配合,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

綜上所述,帛書版《道德經》第十一章透過對常見事物的闡述,深刻地揭示了“有”與“無”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並透過這些事例讓我們更清晰地理解這一哲理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帛書版《道德經》第十一章白話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十一章的白話文意思是:三十根輻條共同連線到一個車轂上,正因為車轂中間是空虛的,才有了車的作用。用黏土製作陶器,正因為陶器內部是空虛的,才有了陶器的用途。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正因為房屋內部有空間,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能給人帶來便利,“無”才真正發揮了作用。

例如,在建築設計中,高樓大廈的框架結構是“有”,而內部的空間佈局則是“無”。合理的空間規劃,使得人們能夠在其中舒適地生活、工作和娛樂。一個沒有內部空間規劃的建築,只是一堆材料的堆砌,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在網際網路領域,硬體裝置和網路基礎設施是“有”,而網路中流動的資訊和知識則是“無”。正是這些無形的資訊和知識,讓人們能夠獲取資訊、交流思想、開展商業活動等,從而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在藝術創作中,畫布和顏料是“有”,但畫家透過創作留下的空白部分,往往能給觀賞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這就是“無”的作用。一幅畫如果被填滿了細節,沒有任何空白,可能會讓人感到壓抑和侷促。

在人際關係中,相互的幫助和支援是“有”,而彼此之間的信任和理解則是“無”。沒有信任和理解,即使有再多的物質幫助,關係也可能難以長久穩固。

總而言之,這一章告訴我們,要正確看待“有”和“無”的關係,不能只重視有形的“有”,而忽略了無形的“無”。在許多情況下,“無”所發揮的作用往往更加關鍵,決定了事物的價值和意義。

帛書版《道德經》第十一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繁榮的國度。在其都城之中,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正專注地打造一輛馬車。

這位工匠深知,三十根輻條必須精準地連線到車轂之上,方可成就一輛堅固耐用的馬車。然而,在他精心裝配之時,旁人卻不解,為何要在車轂中間留出空洞。

工匠微笑著解釋道:“此空洞看似無用,實則為關鍵所在。當其無,才有車之用。若車轂無此空處,如何能與車軸契合,又怎能讓馬車順暢行駛?”眾人聞之,恍然大悟。

在另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