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版《道德經》白話文 (第3/4頁)
道德經帛書版第五十五章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譯文:知道什麼是雄強,卻安守於雌柔,甘願做天下的溪流。做天下的溪流,永恆的德就不會離失,從而回歸到嬰兒般純真的狀態。知道什麼是明亮潔白,卻安守於黑暗,甘願做天下的榜樣。做天下的榜樣,永恆的德就不會有差錯,從而回歸到無窮無盡的狀態。知道什麼是榮耀,卻安守於屈辱,甘願做天下的山谷。做天下的山谷,永恆的德才會充足,從而回歸到質樸的狀態。質樸的道分散開來就成為各種器物,聖人利用它們,就成為百官的首長,所以完善的制度是不會傷害人的。
第二十九章
原文: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文:想要奪取天下而有所作為,我看他是不會成功的。天下是神聖的東西,不是可以隨意作為的。有所作為的人會失敗,想要把持天下的人會失去天下。萬物有的前行,有的後隨;有的緩慢呼氣,有的急促吹氣;有的剛強,有的柔弱;有的培植,有的毀壞。因此聖人要去除極端的、奢侈的、過度的行為。
第三十章
原文: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用道來輔佐君主,不依靠武力在天下逞強,用兵這種事很容易得到報應。軍隊所到之處,荊棘叢生。大戰過後,必定會有荒年。善於用兵的人達到目的就罷了,不要憑藉武力來逞強。達到目的不要自高自大,達到目的不要自我誇耀,達到目的不要驕傲自滿,達到目的是出於不得已,達到目的不要逞強。事物過於強大就會走向衰老,這可以說是不符合道的,不符合道就會很快滅亡。
1973 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版《道德經》具有多方面的歷史影響:
對學術研究的影響
• 版本學與校勘學:
• 提供了最早的《老子》手抄本之一,為研究《道德經》的版本演變和流傳過程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讓學者能更深入地探究《道德經》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字變遷。
• 與傳世版本在篇序、文字、分章章序等方面存在差異,透過對比帛書版與其他版本,有助於校正今本的字句錯誤,進一步完善《道德經》的文字內容,推動版本學和校勘學的發展。
• 老子思想研究:
• 補充和完善了對老子思想的認識。一些學者認為帛書版更接近老子原著,其內容可能更能反映老子思想的原始面貌,為準確理解老子的哲學觀點、政治主張、倫理觀念等提供了新的依據,引發了學界對老子思想的重新審視和深入探討。
• 帛書版中的一些獨特表述和章節安排,為解讀老子思想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促進了相關學術研究的多元化和深入發展,加深了人們對道家思想起源和發展的理解。
對文化傳承的影響
• 文化傳播:
• 1973 年帛書《道德經》出土後,引起了全球範圍內的廣泛關注,掀起了全世界對老子文化的研究熱潮,進一步推動了《道德經》在國際上的傳播,使其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經典之一。
• 激發了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促進了其他道家經典以及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和傳播,提升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舞臺上的影響力。
• 文化內涵:
• 帛書版所承載的道家思想,如“道”的概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對中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