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上市,從來不是企業自身的事,在很多時候,也不僅僅是企業和證券所之間的事。
這已經是經貿司的陸建華,第三次與胡殊同約定見面的時間,前兩次胡殊同以高校講座日程緊湊為由婉拒了。
但陸建華耐心十足,每次他都定出一個準確時間,無法見面也能理解,這就使得胡殊同兩次失約。
胡殊同心知事情不能這麼放著,在此期間他給雷小溪打了一個電話,但對方一沒有接二也沒有回電。
胡殊同所說的講座事,倒也不全是推諉,這一天有所空閒,他決定去發改委會一會陸建華。
見面之後,陸建華非常熱情,開了不曾啟封的茶葉,茶臺一滴不著,像剛剛添置的一樣。
窗外清脆的鳥叫、紅而不辣的初陽,都預示著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上午。
胡殊同與陸建華打過的交道,實際上比雷小溪還要多,幾乎每次來發改委都要與這位陸處長談些事情。
陸建華並未急於說正事,一邊喝茶一邊與胡殊同聊了不少過去,從最早的青菜南運說起,再到後來的硬體扶持。
一步步看著同興強而又盛,中間夾雜著不少感慨。
這每一件事胡殊同自然記得清楚,不過此時在他聽來,話語中充滿了總結的意味。
崢嶸的那一頁永遠都在,但也應適時翻過、適時啟新了。
所以他的過渡非常絲滑,在舊事重提的尾巴,拿出一朵向陽朝花。
這是一份關於加快青寧企業上市工作方案的檔案,一眼望去含著一個很大的跨度,其目標已經放到了“十四五”規模期末,距今而言,是六年後了。
胡殊同看到,此上具體目標非常清晰,青寧計劃每年儲備三十到五十家上市後備企業,每年完成二十到三十家後備企業股份制改造,從中推動十五家左右向證監會提交申報材料。
這是個“學屆制”一般的過程,從迎來新生到培養、實習直至畢業,迴圈往復。
最後的重頭是,每年努力實現十家左右的企業在主機板、創業板、科創板首發上市。
緊接著,陸建華向胡殊同介紹了更細緻的政策,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補助一千萬,科創板補助一千五百萬。
整個過程當中,胡殊同不停點頭,除了扶持力度讓人有些吃驚,其餘關於上市融資的東西,可以說跟隨同興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胡殊同對此根本不需要做專門的功課。
跳開同興來思考,胡殊同對上市沒有任何偏見,多少企業因為上市一炮而紅,多少企業因為上市變得大殺四方,如果聊起這個時代的神話,一定會有幾個章節,是由股市寫就。
與此同時,從陸建華的態度上,胡殊同也看到了許多別處的東西。
企業上市正在成為地方的“剛需”,這不止發生在青寧,而是各處都能嗅到的風向,區別只是力度大小而已。
時至今時,資本市場對區域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沒有企業能置身事外,大力推動企業上市,是知名度與資金流的雙面提振。
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上市企業的多寡就是一個極為鮮明的指標。
還要知道的是,近些年來樓市愈發疲軟,至於此間的關聯,那就是另外一個經濟話題了。
“胡總,同興是冷鏈產業的不二典範,從現代產業、技術服務業等多個角度都具備上市的規模資質。
除了同興自身,更能讓人看到同興對行業的引領作用,這麼多年一直在講產業升級,我想這是值得大力倡導並踐行的方法.”
這樣的話,是胡殊同最害怕的話,這裡沒有空間讓人闡述“我要做自己並如何做得更好”,只有應與不應,落在人情世故上,便落到開敞還是自私的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