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之後的這場會議,同興啟用了最大的會議室,除了周例會上的那些人,胡殊同讓很多中層管理也來聽一聽,足足坐了三十多號人。
更加不同往常的是,雲城的胡運同、紅杉港的方楠、主抓空運的朱士槐都被要求前來參會,同興各線一把手如此的齊整,年會之外是不曾見過的。
每個人的訊息都是靈通的,包括胡殊同與經貿司的見面,也包括新政策下,一如正睏倦時來了枕頭一般,透著一種新維度下的振奮。
前前後後與當下,都讓整件事情變得更隆重起來。
會議室裡瀰漫著一種胡殊同從未見過的情緒,那比同興年會還要透著喜悅,人們在眉宇間交流著,浮現在臉上的神情就像迎接某種期待,並篤定它一定會發生。
甚至可以說,當胡殊同決定出現的時候,事情就已經是一個過場了。
上市方案分為多個部分,既有前中後的階段性舉措,也針對各個板塊的長線深入。
楊成海、柳知英和幾位高階管理親自講解,在他們的勾勒下,上市成為一道工具,真正要詮釋的,是對同興接下來十年的展望。
圍繞行業事,也說足了產業事,比如同興的全業態產城聯動,比如半加工之上的成品分公司,打造自己的品牌食品等等。
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注入,恰可透過上市之後的股權募資解決問題,所以這件事是極有深度廣度的,全然不是為了敲一口鐘的聲名。
不得不說,有了這樣的詮釋,這份方案毫不幹癟枯燥,把上市變為方法論,全然不礙同興的價值觀,這一條新的十年之路,讓整幅圖卷顯得更誘人。
最關鍵的是,以同興的規模影響,這些遠不是暢想而已,樁樁件件鋪得開、走得遠。
在人們的眼中,此時此刻的胡殊同毅定之中充滿思索,實際上胡殊同的內心,更大的是一種恍然之感。
八年前還是九年前的時候,他就曾經歷過類似的場合,只是那個時候他面對的是各大融資併購方,而今滿目都是跟隨多年的老部下。
放眼望去的那種迫切,彷彿對同興而言,上市就像一張金箔紙,日後再有任何大風大浪,都經得起烤煉。
對個人而言,“在一家上市公司擔任管理”,職業生涯也就不可同語了。
當然,因素還不止這些,從行業的角度來說,到了新的轉型期,第一次是改庫升級,第二次是環保技術,這一次集中在產業思維。
行業的濤聲陣陣,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同興人,尤其是這些必須要有一定眼界的人。
倏然間人的迫切、企業的迫切、行業的迫切,“三位一體”了。
坐在這裡之前,胡殊同的內心其實備了很多話,但當他聽完方案又面見這等情態的時候,許多都偃息了。
“方案做得很細緻,大家辛苦了.”
會議室裡靜寂如夜,人們對此毫無反應,胡殊同沒有讓這種尷尬持續太久,轉而他問了出來。
“除了在座的各位,你們覺得還有人能讓同興變得更好嗎?”
人們都知道,這是一個不能回答的問題,此話本身就包含著肯定與否定,只需領會不需解問,它最大的用處就是可以讓胡殊同自問自答。
“同興的每一筆大款我都心裡有數,最早是我從物流銀行貸款,後來我們申報擴大內需資金,隨著我們一步步壯大,商業銀行也願意放款給我們,與此同時我們又得到了可觀的扶持資金。
終於有一天,我們被資本找上門來,現如今誠意更足了.”
“可是各位,上市之後的第一要義,並不是同興的產業路要怎樣走,而是如何想方設法把股票價格炒起來。
到時候發展什麼產業、收購哪些公司,你們說了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