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邀請了行業協會和業界專家對兩份方案做著進一步評估,儼然這不是二選一的事,而是非此即彼。
無論產業園還是中亞競標,都不應出現內耗,況且資源的集中才更有希望脫穎而出。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胡殊同離開了甘州。
與此同時,同興正式走進十三港的競標軌道。
一週之後,各地的標書正式下達,這裡面卻出現了一個令人始料未及的情況。
原本按照業界的預估,這十三陸港的競標流程全部走完恐要大半年的時間,各地都有不小的差異,一個接一個山頭啃下來,需要給企業留足準備的時間。
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十三港的競標流程被壓縮在一個月內,集中在整個七月,距離當下最近的一場只有二十多天的準備時間。
更驚人的是,有些相隔千里的兩個港區,競標日期只隔了一夜。
細想來,原因也不復雜,此十三港沒有統一的招標方,而是分佈在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是由城市牽頭。
如果招標方之間不願花時間精力溝通時間事宜,那麼就容易出現這種集中擺擂的情況。
這無疑在一開始就打亂了同興的計劃,同興無法按部就班通覽十三港,也沒有辦法集中優勢力量逐一攻取,當下最切實的舉措,只有兵分多路。
實話說,即便是一家企業準備投標全部十三港,也沒有全部吃定的信心,國內外競爭方在四十家以上。
此外還有地利方面的因素,比如更靠近歐洲的陸港,一定是歐洲冷鏈企業角逐的重點區域。
對同興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定下來準備投標哪些港區。
提案和執行,是兩個邏輯,在這個階段,挖掘一切資源幫助同興先把運營權拿下,才是最重要的事。
願景這些東西家家描摹得都不會差,在這許多未知面前,拿到一些公信力方面的資源顯然更抓人眼球。
同興不能把雞蛋放在甘州這一個籃子裡,國外的情況不同,國內的情況也不同,能夠支撐同興的還有大可挖掘之地。
所以,胡殊同回青巖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雷小溪。
雷小溪也沒有讓胡殊同失望,他不僅瞭解十三港的動向,還在版圖中圈定了一處他所認為最合青巖發展的港區。
這座陸港叫做“霍茲港”,在塔圖城西一百八十公里的地方,在雷小溪的計劃中,隨著港口的興起,這裡可以開設一個青甘歐的站點,蓄力打造青寧農產品的轉運中心。
在政策上,他已申請到包括境外合作區補助、一帶一路實業投資大額貼息等多項惠利。
不過這些都還只是停留在想法的層面,具體的落實需要同興根據自身匯成具備競爭力的方案。
胡運同出獄三天後便開赴雲城,b輪融資的事也得到快速推進,這讓楊成海終於騰出手來。
久違地,三人齊聚同興本部。
此時此刻,一張碩大的十三港區點陣圖出現在三人面前,這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它將決定哪些是同興入手之地。
在柳知英的現有方案中,“網與網的對接”是一大亮眼之處,具象來說,如一個頭向西躺著的葫蘆,中間的地方就是勒山山口。
在各個港區的提案中,國內的佈網應該成為一個模組性的東西,為每一份方案做背書,向中亞彰示東方的縱橫大市場。
而中亞的陸港之間,也不應孤立來看,他甚至大膽提出,雖然我們沒有得到任何的運營權,但在提案時,凡是同興準備下手的港區,都可以貫連起來進行闡述。
這很好理解,也可以說是這種並行式提案的一種技巧,因為在招標過程中,招標方之間都不曉得其他港區的傾向,如果同興能在中亞鋪一張網,對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