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次戰鬥,令我心驚的,這雲中龍要算一個。”孫策環視一下眾將,繼續說道:“剛才軍師提出的這個問題,已經困惑我好久,經廬江一役,我們算是對東方雨有了重新認識。東方雨不是胸無點墨的人,她走的每一步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先滅袁術,再動秣陵,整治劉備,直取廬江;每一步,都打到了對方七寸。所以,廬江之戰,我們為什麼敗了,是值得好好地反省反省。”
蕩寇將軍蔣欽說:“剛才主公、軍師都說了,的確我們把東方軍估計低了,這次出戰的是壽春文昕陽的部隊,而文昕陽部幾乎是沒有參戰的新軍,沒想到那樣訓練有數,對起陣來一點都不怯弱。再一點令人驚奇的是,東方將領的個體素質都是出類拔萃的,這點交戰中諸位將軍已經領教了。我等隨主公征戰多年,曰人無數,的確遭遇了強勁對手。”
“這次能平安回來,除了眾將一心跟隨主公的決心以外,東方軍對待敗軍之將的政策顯示了敵統帥的風範。”宋謙話沒有說完,就被奮威將軍孫瑜搶了白:“宋謙,你?”
“讓他把話說完。”孫權一旁插話。
宋謙望了主公一眼,孫策示意他說下去。
“我的意思是和上面幾位將軍講的意思一樣的,東方軍從組織到兵力合圍都是十分強大的,所以,我們只有意思到我軍的缺陷,才能有效的戰勝敵人。”
“宋謙的話沒錯,我們認識對手是為了打敗對手,之所以我們過去對東方軍不敢正視,是因為我們的將領怕我們講多了對方的長處會滅自己的威風。結果呢,把自己變成了瞎子、聾子和傻子,我期望大家能從秣陵、廬江戰役中反省,特別是我軍的高階將領,能從失敗中有所反思。”孫策把話接了過去。
長史張昭說:“廬江一戰,主公及眾位將軍安然返回已是大幸。我們痛定思痛,振興江東,仍然有望。想當初,我主依附袁術時,只有部下呂範,族侄孫河二人經常跟從,危難不避。後歷經艱險,打下江東一片江山,廬江雖敗,但有柴桑可守,吳、會稽可據,臥薪嚐膽,必興大業。”
“長史張昭說的很對,我將士願隨主公出生入死,重圖大業。不過東方雨下一步行動會是什麼呢?”平虜將軍周泰問。
“這個嘛,我認為按正常的習慣會圖我柴桑,但東方雨用兵向來有點神出鬼沒,不過作為整體部署,我們把重點還是放在柴桑。”周瑜說。
前將軍呂範說:“我同意周郎觀點,咱們重點防禦在柴桑,所謂水來土掩,兵來將擋,只要我們上下齊心,不信就沒有我東吳立足之地。”
“好,只要我江東志士同仇敵愾,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請周將軍佈置防務,做好迎敵準備。”孫策大手一揮,眾將紛紛離去。
且說張飛返回小沛,氣呼呼找到劉備:“大哥,這次下邳敗得窩囊,我和二哥都成了敗軍之將,不過那關老二怎就一下子投降了東方雨呢?咱兄弟桃園結義,不是說生死同命,有難同當麼,見了好處他倒先上了。”張飛圓睜兩眼,一拳砸在方桌上,咔擦一聲破為兩半。
“三弟,你誤會你二哥了,二哥進入東方雨陣營是我同意的。你想想看,要光復漢室,僅憑你我兄弟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我們落難時,曾投奔公孫瓚,曹操,袁紹,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地盤。接著東方雨崛起,以實力征服袁術;然後佔領秣陵,給孫策胸口插了一刀;隨即揮劍北上,取了我下邳,如此強壯之師,豈是你我能阻擋了的。透過偵查,你大哥我發現東方雨不僅勢力強壯,且禮賢下士,軍紀嚴明,通曉大義,於是我和你二哥商議,透過戰役來顯示我劉備的風範,如果我們打贏了,更好;輸了,我們甘心情願的投誠東方雨。”劉備說出了他的想法。
“大哥你怎麼不早說呢?害得張飛憋著一肚子氣。”張飛嘟噥說。“能跟你說嗎?你那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