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果不投資的話,它們是沒有錢來大規模的擴產、增加新的科技裝置之類的,也就沒有辦法跟上星海科技這邊的要求來。
車企雖然都是大企業,也是一個個地方的心肝寶貝,但車企同時面臨著要大規模擴產,轉型投資生產飛行器製造業,都是需要大量資金的。
剛好星海科技手頭有錢,可以大規模的投資過去,雙方又是合作關係,一拍即合。
故而星海科技將手中大量的資金入股投資了配套的零部件供應商、車企,別看一個企業投資幾十億、上百億的,但是架不住數量太多了。
這零部件供應商足足有幾萬家,即便是選一些核心的有技術性和有價值的,也是上千了,算下來也是幾萬億的資金投資進去了。
至於那些大型汽車,投資至少都是幾百億,甚至於上千億的砸進去,也是讓星海科技手頭的資金給消耗的七七八八了。
當然了,這也做也是為了飛行器製造業,同時以後星海科技單單是這些投資收益的回報都將會非常的可觀。
錢放在銀行裡面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你不用,它們也是會貸款給別人拿去用,所以還是自己用掉比較好,而且錢太多了放在銀行裡面也是會惹人眼紅,轉換為無形之中的資產,這樣就不會有人知道了。
除了傳統的三大業務之外,還有星海航天集團這邊的反重力飛行器,別看生產的數量並不多。
到現在為止,星海科技這邊生產出來的天行者、風行者飛行器數量都還沒有超過3000架,這還是現在生產線在加班加點的開工情況下。
但算上和軍方的合作專案等等,星海航天集團這邊一年的營業也是超過了八千億,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上面用稅收來抵扣掉了,真正到手的也就是五千多億,關鍵是這裡面的利潤和其它產品線沒有太多的可比性,利潤連三千億不到。
天行者、風行者還能夠賺錢,和軍方合作的專案,基本上星海科技這邊都是不賺錢的,甚至於是虧本的。
沒辦法,哪裡賺錢也不能在這上面賺錢,果家強大了,星海科技的日子才更好過。
星海科技集團一年的營業將近9萬億,比起去年的5萬多億來,近乎是翻倍了,利潤也是翻倍了。
劉遠作為一名合格的老闆以及沒有良心的資本家,在馬上要過年了,也是大手一揮直接批了四千億的資金作為年終獎來犒勞自己的員工。
四千億的龐大資金,比起去年來是直接翻4倍了,當然星海科技的員工數量現在也是已經超過了十萬人了。
原先就有一萬多人,接著招了五萬名工程師,再招了五萬名網路工程師之類的,而且飛行製造也是一直在不斷的招人、僱傭人。
算下來星海科技的員工數量現在也是已經超過了十三萬人,並且還在不斷的招工。
最需要人的就是飛行器製造業,這個沒辦法,製造業就是如此,即便是星海科技這邊已經大量的使用了機械化和智慧化的製造技術,但是需要工程師數量依然很多。
特別是大型飛行器的製造,它更是需要大量的工程師,對方方面面進行精雕細琢,對每一個零部件都進行嚴格的檢查,畢竟是在天上飛的東西,而且還是一次性搭乘很多人的飛行器,一點馬虎都不行。
四千億的龐大資金分給十三萬名員工,算下來,平均都能夠分超過300萬,當然了,根本是不可能平均分的。
去年的時候,星海科技的員工年終獎平均就超過千萬了,今年反而降低了,這主要是還是因為員工數量大增的緣故。
在分配製度上面,自然是要結合工齡、崗位、職級以及所在的子集團公司來進行分配,一萬多老員工、科學院的科學家、研究員之類的,肯定是要比去年有大幅度的增長,基本上都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