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可不想絕戶呀!”王欽若獰笑道:“你是有了半兒了,老夫可不想絕戶呀。”

寇準臉色漲的通紅,手哆哆嗦嗦的指著王欽若,“不...為...人..子...”

王欽若和寇準都是無子的,寇準這時候只有一個女兒,最後收養的是遠房族人的孩子,沒有血緣關係。王欽若雖然是無後,但是他是過繼的自己親弟弟的兒子,血緣是近支,又從小養大的,可以視為親子。

所以王欽若說這話就是為了,刺激寇準,而他自己倒是已經看開了,無所謂的。

而王旦和寇準為什麼這麼針對王欽若和丁謂呢很簡單,地域之爭而已。

在古代,中國的文化中心是在不停的南移的,一直到了唐宋之時,南方的政治勢力就開始對中央的執掌權,開始了進擊,而北方的政治勢力,對此進行了壓制。

唐代唐順宗的永貞革新,就是南方政治勢力謀取全國政治地位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嘗試,當時的革新派領袖就是南方人。

而到了北宋,雙方從各個角度、利用各種手段展開攻擊,其勢頭之猛烈、目標之明確、陣線之清晰,前所未有。

在王安石變法中雙方,在圍繞怎麼變法,有誰來主持,進行了激烈的交鋒,而最後,王安石成了變法派,而他的好友,把他推薦給皇帝的司馬光,成了反對派。

而歸根結底還是,南北地域之爭,變法派的核心人物王安石、呂惠卿、章惇、曾布等人都是南方人,而反對派的中堅人物司馬光、文彥博、呂誨、程顥等人都是北方人。

而此時,王旦和寇準就是北方一派的中堅力量,所謂的宋真宗時期的五鬼,倒都是南方人,而南方人開始成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從王欽若開始的,而第二個就是丁謂。所以四人間不只是私仇,更是兩大政治勢力的交鋒。

王欽若想拿命去拼一箇中書門下平章事出來,卻被寇準和王旦擋住了,又拿祖訓壓著,不讓趙恆許他二人入閣,要知道王欽若的樞密使叫樞相,而丁謂的三司使叫計相,雖然都是相,但也都不是宰相。

只有參知政事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兩個才是真正入閣的宰相,而王旦和寇準是不允許南方人入閣的,王旦只是拿祖訓說話,而寇準直接就是撕破臉了。

這事在宋史裡都是有記載的,撫州人晏殊,七歲以神童其薦。真宗召其與進士千餘人並試廷中,晏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真宗嘉賞,賜同進士出身。寇準不高興,曰:“殊江外人!”連真宗也覺得不象話,反駁說:“張九齡非江外人耶?”(《宋史·晏殊傳》)及臨江軍人蕭貫(新喻人)當作狀元,寇準又說:“南方下國,不宜冠多士。”結果北人蔡齊奪魁。寇準出院,居然對同僚誇耀:“又與中原奪得一狀元!”

想想吧,王欽若和丁謂這次是有多恨寇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