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鑑,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結聚精氣達到柔順,能像嬰兒一樣嗎?清除雜念而深入觀照,能沒有瑕疵嗎?熱愛國家、治理百姓,能做到無為而治嗎?感官與外界接觸,能守靜處柔嗎?明白通達四方事理,能做到大智若愚嗎?
生育萬物、養育萬物,生養了萬物卻不據為已有,推動了萬物發展卻不自恃有功,長養了萬物卻不加以主宰,這就叫做最深的 “德”。
【故事】
在古老的趙國,有一位名叫子瞻的賢士,他學識淵博,心懷治國安邦之抱負,一直渴望能輔佐君王,讓百姓過上富足安樂的生活。
子瞻初入朝堂,便被委以重任,負責治理一方郡縣。他一心想要幹出一番大事業,於是殫精竭慮,事無鉅細皆親力親為。每日從早到晚,他不是在審閱公文,就是奔波於各地考察民情,督促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期望能快速提升當地的糧食產量,讓百姓衣食無憂。
起初,這些舉措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效,糧食有所增收,百姓對子瞻也讚譽有加。然而,隨著事務日益繁雜,子瞻漸漸感到力不從心。長時間的勞累讓他精神萎靡,身體每況愈下,而且由於他過於嚴苛地要求百姓,使得一些民眾心生怨言,暗地裡抱怨連連。
一次,子瞻在巡視途中,偶遇一位仙風道骨的老者。老者見他面容憔悴,便問其緣由。子瞻如實相告,老者聽後,微微一笑,說道:“年輕人,你可曾聽聞‘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你如今一心撲在政務上,卻忽略了自身精神與形體的平衡,精氣神分散,怎能不累?治理百姓,不可一味強求,需順應自然之道。”
子瞻聽後,若有所思,決定聽從老者的建議,嘗試改變。他開始調整作息,每日留出時間靜坐冥想,讓精神內守,迴歸自身,感受身心合一的寧靜。在處理政務時,他也不再像從前那般急躁,而是試著放鬆心境,深入民間,耐心傾聽百姓的心聲,不再強行推行自已的政令。
有一回,當地遭遇了一場輕微的旱災,農田受災,百姓憂心忡忡。子瞻沒有立刻下令徵調大量人力物力去抗旱救災,而是召集百姓,共同商討應對之策。百姓們紛紛建言獻策,最終找到了一條既節省人力又能有效緩解旱情的方法 —— 利用山間的溪流,開挖簡易溝渠,引水分流灌溉。
在這個過程中,子瞻充分尊重百姓的智慧,放手讓他們去做,自已則在一旁協助協調各方資源。令人驚喜的是,這場旱災很快就得到了控制,百姓們不僅沒有遭受太大損失,反而在協作過程中更加團結一心。
經此一事,子瞻越發領悟到 “無為” 的妙處。此後,他越發注重內心的澄澈,時常 “滌除玄鑑”,摒棄心中的雜念與偏見,以更加平和、包容的心態看待問題。面對朝廷的紛爭和權力的誘惑,他也能做到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守靜處柔,不輕易捲入是非。
多年之後,子瞻治理的郡縣變得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他雖政績斐然,卻從不居功自傲,始終秉持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的理念,默默為百姓付出。他的德行傳遍四方,成為眾人敬仰的楷模,人們都稱讚他有 “玄德”。
而子瞻的故事,也如同《道德經》的智慧之光,照亮了後來者前行的道路,讓人們懂得在追求理想與成就的過程中,要保持身心的和諧,順應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