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根本意識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

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悠閒自如的,他不輕易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一個名叫清平國的小國,它先後歷經了幾位風格迥異的君主,百姓的生活也隨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初代國君景軒,是一位無為而治的賢君,仿若那 “太上,不知有之” 的典範。他在位期間,極少頒佈嚴苛的政令,而是將重心放在營造一個寬鬆自由的社會環境上。他鼓勵百姓依據時令自行安排農事,發展手工業,通商貿易也不加過多幹涉,只在必要時出面協調糾紛,維持公平。

在景軒的治理下,清平國的百姓安居樂業,村落間雞犬相聞,鄰里和睦,每個人都專注於自已的生活,努力讓日子過得更好。時間久了,百姓們似乎都忘記了還有國君的存在,只覺生活順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田間勞作的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糧食年年豐收;工坊裡的匠人,精心雕琢,手藝代代傳承;集市上的商販,誠信經營,貨物琳琅滿目。

然而,景軒之後繼位的國君明輝,卻有著不同的理念。他勤政愛民,時常穿梭於市井街巷,關心百姓的衣食住行,看到百姓生活有難處,總是第一時間下令解決。哪裡的道路破損了,他即刻安排工匠修繕;哪家的孩子上不起學,他便從國庫撥款資助。百姓們起初對這位國君親之敬之,紛紛讚譽有加,大街小巷傳頌著國君的仁德,鄰國聽聞也對清平國讚譽不斷,此可謂 “親而譽之”。

但好景不長,隨著國家事務日益繁雜,明輝國君漸漸力不從心。為了快速解決問題,他開始頻繁頒佈政令,事無鉅細皆要過問,官員們為了迎合上意,層層加碼,導致百姓疲於應對,自由發揮的空間越來越小。

再後來,新君厲澤即位,他性格剛愎自用,一心想要建立威嚴,讓百姓對他敬畏有加。於是,他制定了嚴苛的律法,稍有觸犯,便嚴懲不貸。賦稅也日益加重,只為充盈國庫,實現他心中的宏圖大業。百姓們每日生活在恐懼之中,走在路上都不敢高聲言語,生怕惹來災禍。曾經熱鬧的集市變得蕭條冷清,工匠們手藝失傳,農田也因無人精心照料而減產。百姓們對厲澤國君由最初的畏懼,逐漸轉為內心的不滿與輕蔑,私下裡常常唉聲嘆氣,抱怨連連,正應了 “畏之”“侮之” 的情景。

多年後,清平國陷入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此時,一位名叫懷仁的賢士挺身而出,他熟讀《道德經》,深知治國之道的精髓。懷仁向國君進諫,講述了歷代國君的故事,勸誡國君要遵循 “悠兮其貴言” 的智慧,重拾初代國君景軒的無為而治理念,重拾百姓的信任。

新國君聽後,如夢初醒,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他減輕賦稅,廢除嚴苛律法,給予百姓充分的自主權,自已則退居幕後,只在關鍵時刻給予引導。慢慢地,清平國恢復了生機,百姓又重拾笑容,幹勁十足地投入到生活與生產之中。當又一年豐收季來臨,看著滿倉的糧食、繁榮的集市,百姓們喜笑顏開,紛紛感嘆:“我自然”,彷彿一切的美好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樣。

【解析】

政治哲學

理想的統治境界:“太上,不知有之” 體現了老子所推崇的一種無為而治的政治理念。理想的統治者應讓百姓感覺不到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