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上等智慧的人聽聞 “道” 後,會勤奮努力地去踐行它。中等智慧的人聽聞 “道”,將信將疑,有時覺得它存在,有時又覺得它虛無。下等智慧的人聽聞 “道”,會大聲嘲笑它。如果不被下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 “道” 了。
所以古人有這樣的說法:
明顯的 “道” 看起來好似隱晦不清;前進的 “道” 看起來好似在後退;平坦的 “道” 看起來好似崎嶇不平;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谷;最潔白的東西好似含藏著汙垢;廣大的德好似有所欠缺;剛健的德好似怠惰的樣子;質樸純真的本質好似容易改變;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珍貴的器物總是最後完成;最大的聲音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 幽隱而沒有名稱。
只有 “道”,善於輔助萬物並且成就萬物。
【故事】
在繁華的京城,有三位年輕的書生,分別是蘇文、宋浩和錢進,他們一同求學,聽聞城外道觀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道長,精通古今哲理,對《道德經》更是有著深刻見解,便相約一同前往請教。
三人滿懷期待地來到道觀,見到道長後,恭敬行禮,道明來意,懇請道長闡釋《道德經》的奧義。道長微笑著點頭,目光溫和地看著他們,緩緩開口講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蘇文聽得雙目炯炯有神,心中仿若有一盞明燈被點亮。自那日後,他每日早起誦讀經典,將 “道” 的理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待人謙遜有禮,從不因自已學識漸長而驕傲自滿,面對他人的請教,總是耐心解答。鄰里間有糾紛,他也總是秉持著平和包容的心去調解,不偏袒任何一方,努力讓矛盾化解於無形。在學業上,他更是刻苦鑽研,遇到難題不退縮,反而視之為提升自我的契機,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心中的理想邁進。旁人問他為何如此執著,他只說:“道長所言之‘道’,為我指引方向,勤而行之才不負所聞。”
宋浩聽時,時而點頭,時而陷入沉思,似懂非懂。回到家中,起初幾日還會偶爾翻翻經書,嘗試按照書中所言去做事。但時日稍久,或是因朋友的一次邀約遊玩,或是被生活中的瑣碎雜事牽絆,便將那 “道” 拋諸腦後,只在偶爾夜深人靜、反思已過時,才想起當日道長所言,心中略感愧疚,可很快又被新的誘惑擾亂心神,陷入 “若存若亡” 的狀態。
錢進呢,從一開始聽聞道長講解,臉上就露出不以為然的神情。待回到京城,與同窗相聚,談及此事,他不禁捧腹大笑:“那道長所言,虛無縹緲,什麼‘道’啊,在這現實世間,有何用處?讀書求功名,才是正途,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莫要浪費時間。” 他依舊我行我素,每日與一幫酒肉朋友尋歡作樂,為求功名利祿不擇手段,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幾年過去,京城遭遇罕見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蘇文看到此景,挺身而出,憑藉著平日積累的學識和人脈,組織大家挖井抗旱,又四處奔走籌集糧食,分發給受災的百姓。他的善舉贏得了眾人的讚譽和尊重,人們都說他是活菩薩下凡。
宋浩在旱災期間,起初有些慌亂,不知如何是好。後來看到蘇文的作為,才如夢初醒,懊悔自已過去的懈怠。他趕忙加入救災隊伍,儘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