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
迴圈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方式;柔弱是“道”發揮作用的特點。天下萬物從“有”中生出,而“有”卻從“無”中產生。
【故事】
在一個寧靜偏遠的山腳下,有一個小小的村落,名為清平村。村裡的人們世代務農,過著簡單而質樸的生活。
村裡有兩位年輕人,一位叫大壯,長得高大魁梧,性格剛強直率;另一位叫阿水,身形瘦弱,性格溫和內斂。他們都懷揣著讓村子變得更好的心願,只是方式截然不同。
大壯覺得,要改變村子的貧困面貌,就得大刀闊斧地幹。於是,他力主開墾村外那片荒地,種上產量高的新作物。他四處奔走,召集人手,帶著大家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一開始,確實成效顯著,新作物茁壯成長,大家都對未來充滿希望。然而,連續幾年的過度開墾,土地漸漸變得貧瘠,肥力流失嚴重,還引發了水土流失,幾場大雨過後,不少莊稼被沖走,村民們辛苦勞作卻收穫寥寥,大家唉聲嘆氣,士氣低落。
阿水則一直默默觀察著村子的情況,他深知“反者道之動”的道理。看到大壯的做法出現問題後,他沒有急於求成,而是建議村民們先放緩開墾的腳步,給土地一些休養生息的時間。他帶著幾個願意跟隨他的人,在村子周邊的溪流邊種上了水草,利用水草的根系穩固堤岸,防止水土流失。同時,他又在田邊挖了些簡易的蓄水池,收集雨水,以備旱季灌溉。
起初,村民們對阿水的做法並不看好,覺得這些小打小鬧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畢竟與大壯之前轟轟烈烈的開墾相比,阿水做的太不起眼了。但阿水並不在意,他明白“弱者道之用”,看似柔弱的舉措,只要順應自然規律,就能發揮大作用。
隨著時間推移,令人驚喜的變化發生了。種了水草的溪流堤岸愈發穩固,再也沒有出現過垮塌的情況;蓄水池在旱季發揮了大作用,莊稼得到了及時灌溉,收成逐漸穩定。更奇妙的是,之前被過度開墾而貧瘠的土地,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後,也慢慢恢復了生機,重新變得肥沃起來。
而在村子的發展過程中,還有一件事讓村民們對阿水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認識。村裡一直想發展一些副業來增加收入,有人提議養羊,認為羊繁殖快、市場需求大。於是,村民們一股腦地都去養羊,很快,羊的數量大增。但隨之而來的是,村子周邊的草地迅速被啃食殆盡,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羊也因為缺乏足夠的食物,開始生病、瘦弱,經濟效益大打折扣。
阿水這時又站了出來,他提出減少羊的養殖數量,將一部分草地圍起來,讓其休養生息,同時引進一些適合本地生長的草藥,發展草藥種植產業。村民們半信半疑,但還是照做了。一開始,草藥種植的收益並不明顯,可慢慢地,隨著草藥品質的提升和市場認可度的提高,清平村的草藥聲名遠揚,前來收購的商人絡繹不絕,村子的收入大幅增加。
後來,村裡的老人們感慨地說:“這世間的事兒啊,還真如阿水那孩子所領悟的那般,‘反者道之動’,做過了頭就要出問題,得懂得折返;‘弱者道之用’,那些看似不起眼、柔弱的法子,順著自然的路數走,最終能成大事。就像這天下萬物生於有,咱們村子的這些變化,都是從阿水那些看似微小的點子、實實在在的勞作裡生出來的,而最初的起點,又何嘗不是阿水心裡那份順應自然、無為而為的念頭,這大概就是‘有生於無’吧。”
從那以後,清平村在阿水的帶領下,一直遵循著自然之道發展,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而阿水和大壯也都明白了,力量並不在於強硬和冒進,順應自然、以柔克剛,才能讓村子走向真正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