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譯文】

如果天下有道,合乎天理,就會把戰馬退還給農夫去耕種施肥。如果天下無道,違背天理,連懷胎的母馬也要被拉到戰場,在郊外生下馬駒。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禍患了;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大的罪過了。所以,懂得知足帶來的滿足,才會常常感到滿足。

【故事】

在古老而廣袤的華夏大地,有兩個相鄰的國度,一個叫清平國,一個叫戰亂國。

清平國的國君賢明仁德,他深知治國之道在於順應天理、與民休息。自他登基以來,便輕徭薄賦,鼓勵農桑。百姓們安居樂業,田間地頭一片繁忙景象。曾經用於戰爭的馬匹,如今都被農夫牽回,套上耕具,穿梭在肥沃的土地上,為來年的豐收播下希望的種子。孩童們在村口嬉笑玩耍,學堂裡書聲琅琅,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祥和繁榮的畫面,真可謂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戰亂國。那國的君主暴虐無道,滿心都是擴張領土、掠奪財富的慾望。他不斷徵兵,加徵賦稅,搞得民不聊生。國內的青壯年紛紛被抓去充軍,連母馬都未能倖免,被拉上戰場,以至於 “戎馬生於郊”,郊外到處是血腥與悽慘之景。百姓家中缺衣少食,為躲避戰亂,四處逃亡,田園荒蕪,昔日繁華的城鎮如今只剩殘垣斷壁。

在清平國邊境的一個小村莊裡,住著一位名叫阿福的年輕農夫。他每日辛勤勞作,雖日子平淡,卻也衣食無憂。阿福有個好友叫阿貴,幾年前聽聞戰亂國徵兵給的餉銀豐厚,便動了心思,不顧阿福勸阻,執意前往。

時光荏苒,多年後,阿福在集市上竟偶然遇到了衣衫襤褸、滿臉滄桑的阿貴。阿貴一見到阿福,便淚如雨下,哭訴著這些年的遭遇。原來,他到了戰亂國後,起初確實拿到了一些餉銀,可還沒等他享受,戰爭就越發頻繁激烈。戰場上刀光劍影,他每日都在生死邊緣徘徊,餉銀也被層層剋扣,到最後連飯都吃不飽。而他的家鄉,在戰亂的摧殘下,早已物是人非。

阿福聽後,心中感慨萬分,他帶著阿貴回到家中,盛了一碗熱粥遞給阿貴,說道:“兄弟,你看咱們這清平國,雖沒有大富大貴,但大家都知足常樂。如今天下的災禍,大多源於不知足啊,就像那戰亂國的國君,貪得無厭,不僅害了百姓,連自已的國家也走向衰敗。咱們只要懂得知足,珍惜眼前的安穩日子,這就夠了。”

阿貴喝著熱粥,看著阿福簡單卻溫馨的家,回想起這些年的顛沛流離,不禁點頭稱是。此後,阿貴便留在了清平國,跟著阿福一起勞作,重新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而在兩國的後續發展中,清平國因一直堅守正道,百姓富足,國力愈發強盛;戰亂國則因國君的無道,陷入更深的內亂與困苦之中,最終走向覆滅。人們也由此更加明白,“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的道理,只有知足,才能收穫長久的安寧與幸福。

【解析】

道德與政治哲學

道的價值導向:“天下有道” 與 “天下無道” 的對比,體現了老子對社會道德和政治秩序的評判標準。“道” 代表著一種符合自然、和諧、公正的社會秩序和價值觀念。天下有道時,社會遵循自然規律和道德準則,戰馬用於農耕,象徵著和平與生產;天下無道時,社會秩序混亂,戰爭頻發,連懷胎的母馬都要上戰場,反映出違背 “道” 的後果,強調了統治者應遵循 “道” 來治理國家,維護社會的和平與穩定。

無為而治的理念:從政治哲學角度看,這也體現了老子 “無為而治” 的思想。“無為” 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