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文】
聲名與生命相比,哪一個更為親切?生命與財物相比,哪一個更為重要?得到名利與失去生命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地貪戀(名利)必定會付出巨大的耗費;過多地積聚財富必定會遭受慘重的損失。所以,懂得知足就不會遭受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
【故事】
在繁華的京城,有兩位同窗好友,一個叫林文,一個叫趙啟。他們自幼一起讀書,才學不相上下,都渴望著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光大門楣。
林文生性淡泊,雖也有進取之心,但更懂得分寸。每次讀書累了,他就會到院子裡,對著花草樹木沉思,感悟自然之道。他常想:“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在他看來,生命的安寧與內心的充實遠比虛名浮利重要。
趙啟卻截然不同,他一心渴望功成名就,認為只有聲名遠揚、富甲一方,才能證明自已的價值。為了能在科舉中脫穎而出,他日夜苦讀,不惜損耗身體,還時常為了獲取珍貴的書籍、名師的指點,散盡家財,四處奔波借貸。
終於,大考來臨,二人一同赴考。放榜之日,林文高中進士,而趙啟卻名落孫山。趙啟深受打擊,他看著林文春風得意,心中滿是嫉妒與不甘。此後,他更加急切地想要證明自已,變本加厲地追逐名利。
林文入朝為官後,並未被官場的繁華衝昏頭腦。他奉公守法,兢兢業業,面對同僚的拉攏、賄賂,一概拒絕,只願憑真本事做事。他深知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的道理,從不貪圖額外的財富與權勢。每當夜深人靜,他總會自省,提醒自已不要迷失在名利場中。
而趙啟為了再次博取功名,投身商海。憑藉著聰明才智,起初倒也賺得盆滿缽滿。但他並不知足,不斷擴張生意,甚至不惜使用一些不正當手段打壓對手,壟斷市場。他的財富越聚越多,可身邊的真心朋友卻越來越少,家人也因他長期忙碌、不顧親情而與他日漸疏離。
有一年,朝廷查處商業舞弊案,趙啟因為之前的種種劣跡,被牽連其中。他不僅失去了所有的財富,還面臨牢獄之災。此時的他,身心俱疲,疾病纏身,回首往昔,才發現自已在追逐名利的道路上,失去了太多珍貴的東西,健康、友情、親情,都已離他而去。
林文聽聞好友的遭遇,前來探望。他看著憔悴的趙啟,感慨萬千:“我們年少時都懷揣夢想,可你卻在名利的漩渦中越陷越深。你看,名與身,身才是根本;身與貨,生命的意義又豈是財物能衡量?得與亡,過度貪求所得,最終迎來的卻是慘重的失去。只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方能長久啊。”
趙啟淚流滿面,懊悔不已,他終於明白,自已一生都錯付了心力。出獄後,他一改往日的浮躁與貪婪,跟著林文學習修身養性,迴歸簡單質樸的生活。雖不再有往日的榮華富貴,但內心卻獲得了久違的平靜,身體也逐漸康復,在平淡中度過了餘生。
【解析】
價值觀與價值判斷
價值排序:“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提出了對不同價值的追問,引導人們思考聲名、生命與財物的重要性排序。這涉及到哲學中的價值判斷,即人們依據自身的認知和觀念,對事物的價值進行衡量和評判。老子認為生命本身的價值高於聲名和財物,提醒人們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要明確真正重要的東西,避免因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祿而忽視了自身生命的價值。
正確價值觀:“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進一步指出過度追求名利和財富會帶來巨大的代價和損失,這反映了老子反對過度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