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譯文】

當民眾不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更大的禍亂就要降臨了。不要逼迫民眾使其居無定所,不要壓榨民眾使其無法生存。只有不壓迫民眾,才不會遭到民眾的厭棄。

因此,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顯露;懂得自我愛護卻不自視高貴。所以要捨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曾有一個名叫景陽國的國度,國君景桓即位之初,雄心勃勃,妄圖迅速建立起一個龐大而強盛的帝國。

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景桓開始大力推行嚴苛的賦稅制度,百姓們辛苦勞作一年,收穫的大半都要上繳國庫。不僅如此,他還頻繁徵調民夫,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宮殿、堅固的城防,全然不顧百姓的死活。在他的統治下,百姓們每日從早到晚都在為生計奔波,卻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許多家庭被繁重的勞役和賦稅壓得支離破碎,居無定所。

起初,百姓們畏懼國君的權威,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承受著這一切。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壓迫日益深重,民眾心中的怒火也在不斷積聚。慢慢地,一些地方開始出現小規模的反抗,起初只是個別村民拒交賦稅、逃避勞役,景桓得知後,不僅沒有反思自已的政策,反而變本加厲地進行鎮壓,派出軍隊抓捕反抗者,施以重刑,試圖以此來震懾民眾。

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這種做法無異於火上澆油。終於,在一個看似平常的夏日,各地百姓如同被點燃的火藥桶一般,紛紛揭竿而起,匯聚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向國都進發。此時,景桓才驚覺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但為時已晚。

國都之內,人心惶惶,貴族們紛紛緊閉家門,軍隊也開始出現譁變的跡象,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同樣來自受苦受難的百姓家庭。景桓站在巍峨的宮殿之上,望著城外如潮水般湧來的起義軍,滿心懊悔,卻又無力迴天。

在這危急存亡之際,一位名叫徐謙的謀士挺身而出,他自幼熟讀《道德經》,深知其中蘊含的治國安邦之道。他向景桓進諫道:“陛下,如今百姓已不堪重負,我們必須立刻改變策略。‘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當務之急是要減輕賦稅,停止勞役,讓百姓有安穩的居所,能安心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平息民憤,挽回民心。”

景桓雖心有不甘,但形勢逼人,也只得採納徐謙的建議。他頒佈詔令,宣佈減免賦稅,釋放因勞役被捕的百姓,還拿出國庫的錢財救濟受災地區。同時,景桓開始親自走訪民間,瞭解百姓的疾苦,與民眾同甘共苦。

在變革的過程中,景桓也努力學習聖人之道,做到 “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他深知自已之前的過錯,不再炫耀自已的權威,而是默默地為國家的復甦付出努力。他放下身段,與大臣們平等商議國事,尊重每一個人的意見,不再獨斷專行。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百姓們逐漸感受到了國君的改變,生活也慢慢恢復了平靜。起義軍看到國君的誠意,也紛紛放下武器,迴歸家園。景陽國在這場危機之後,迎來了新生,走上了一條以民為本、休養生息的發展道路,後世之人也常以這段歷史為鑑,銘記 “去彼取此” 的治國智慧。

【解析】

辯證法角度

矛盾的相互轉化:“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體現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思想。統治者的威壓與民眾的反抗是一對矛盾,當統治者過度施壓,民眾的畏懼達到極限,就會轉化為不再畏懼,進而引發更大的危機,即 “大威至”,這警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