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譯文】
知道自已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弊病了。聖人沒有這種弊病,因為他把這種弊病當作弊病。正因為他把弊病當作弊病,所以才沒有這種弊病。
【故事】
在繁華的京城,有一位小有名氣的畫師,名叫梁軒。他自幼研習繪畫,天賦頗高,年紀輕輕便憑藉著精湛的畫技在京城書畫圈嶄露頭角,求畫之人絡繹不絕。
起初,梁軒沉醉於眾人的誇讚之中,漸漸變得驕傲自滿。每有畫作問世,不論優劣,他都自認為是當世佳作,旁人稍有質疑,他便嗤之以鼻,心中暗自想著:“我之畫技已爐火純青,這些人懂什麼。”
一日,梁軒受邀參加一場文人雅集。席間,眾人以“秋景山水”為題,各展畫技。梁軒揮毫潑墨,很快便完成一幅畫作,畫中高山巍峨,楓葉如火,他頗為自得地將畫展示出來,期待著眾人的驚歎與讚美。
然而,一位年長的書畫大家在仔細端詳後,只是微微皺眉,輕聲說道:“此畫技法雖嫻熟,然意境稍顯淺薄,墨色運用也有些匠氣,似缺了幾分對自然的體悟。”梁軒聽聞,臉上一陣白一陣紅,心中不服,卻又礙於場合不好發作,只得強壓怒火,暗自腹誹:“你這老古董,不過是嫉妒我的才情罷了。”
不久後,梁軒決定離開京城,前往名山大川遊歷,一來是為了尋找新的繪畫靈感,二來也是想證明自已的畫技無可挑剔。他一路跋山涉水,領略了各地的壯美風光。
有一回,在深山之中,他偶遇一位老者。老者正對著山谷寫生,梁軒上前一看,瞬間被那畫作吸引。畫面簡潔卻意境深遠,寥寥數筆便勾勒出山谷的空靈清幽,與自然融為一體,他從未見過如此直擊人心的畫作。梁軒不禁開口請教,老者微笑著說:“繪畫之道,在於知天地、知自然、知自已的不足。我不過是用了一生時間去感悟罷了。”
老者的話如同一記重錘,敲醒了梁軒。他回想起自已過往的傲慢,不禁羞愧難當,終於明白自已不過是井底之蛙,雖有技法,卻不懂繪畫的真諦。此刻他才真正領悟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的道理。
回到京城後,梁軒收起了往日的傲氣,閉門謝客,潛心鑽研繪畫技藝。他不再盲目自信,每完成一幅畫作,都會主動向同行請教,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哪怕是尖銳的批評,他也欣然接受,把這些當作提升自我的契機。
就這樣,數年過去,梁軒的畫技越發精湛,作品也更具神韻。他的畫作不僅技法高超,更蘊含著對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當旁人誇讚他時,他總是謙遜地說:“我不過是剛剛摸到繪畫的門道,還有太多東西需要學習,多虧從前認識到自已的無知,才讓我有了今日的進步。”
梁軒就如同領悟了聖人智慧一般,“以其病病”,時刻警醒自已不要陷入無知卻自以為是的困境,正因如此,他才能在繪畫之路上不斷攀登,成為一代繪畫大家,為後世留下諸多傳世佳作。
【解析】
認識論角度
自知與認知侷限:“知不知” 體現了一種對自身認知侷限的清醒認識,承認世界的無限性和人類認知能力的有限性。人們所掌握的知識只是廣袤知識海洋中的一部分,意識到這一點是智慧的表現。而 “不知知” 則反映了一種認知上的盲目和自負,沒有意識到自已的無知,陷入了認知的誤區,這是認知層面的弊病。
認識的辯證發展:這一觀點還體現了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從 “不知” 到 “知”,再到意識到自已還有 “不知”,是一個不斷深化和提升的過程。聖人之所以不病,是因為他們能夠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