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

調和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餘怨,這怎麼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

因此,聖人雖拿著借據的存根,卻不以此強迫他人償還債務。有德行的人就像持有借據的人那樣寬容大度,無德行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計較。

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卻總是幫助善於順應它的人。

【故事】

在繁華的清平鎮,有兩位頗具聲望的商戶,一位叫林福,經營著鎮上最大的綢緞莊;一位叫趙豐,掌控著糧食行的生意。多年來,二人明爭暗鬥,互不相讓,都想壓對方一頭,成為清平鎮商界的霸主。

一次,鎮上遭遇罕見的洪災,糧食歉收,百姓們生活陷入困境。林福瞅準時機,暗中使絆,讓外地運往清平鎮救災的一批低價糧食無法順利進城,意圖斷了趙豐低價收糧救災、贏取民心的後路。趙豐得知後,怒不可遏,認為林福此舉實在是不顧全鎮百姓死活,二人的矛盾就此激化,成為全鎮皆知的大怨。

洪災過後,鎮裡的商業秩序一片混亂,百姓們也對二人的爭鬥頗有怨言。林福的綢緞莊生意大不如前,客源流失嚴重;趙豐的糧食行同樣面臨諸多問題,倉庫受損,資金週轉不暢。此時,若繼續爭鬥下去,只會兩敗俱傷。

鎮裡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秀才,熟讀《道德經》,見此情形,便分別找二人談心。他對林福說:“你與趙豐這般爭鬥,如今落得如此下場,即便想要調和這大怨,可心中餘怨難消,往後如何共事?報怨以德,方是正途。”又勸趙豐:“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你若一直記恨林福,自已也難舒心,倒不如放下過往,著眼未來。”

林福聽後,心中有所觸動,想起往昔清平鎮商業繁榮時大家互利共贏的場景,又看到如今百姓受苦、生意艱難,不禁反思自已的過錯。他鼓起勇氣,帶著誠意,主動找到趙豐,向他誠懇致歉:“趙兄,之前是我豬油蒙了心,做下那些錯事,害苦了大家。這是我綢緞莊新到的一批上好布料,本是準備秋季大賣的,現無償贈予你,助你修繕倉庫,咱們一同把清平鎮的生意盤活。”

趙豐見林福言辭懇切,態度真誠,又想到老秀才的勸誡,心中的怨恨也漸漸消散。他連忙起身,握住林福的手說:“林兄,我也有錯,不該只想著鬥氣。你這心意我領了,我糧食行還有些餘糧,分你一些,咱們攜手共渡難關。”

此後,林福與趙豐放下成見,通力合作。林福利用自已的人脈,幫趙豐聯絡外地的優質糧種,助其改良糧食質量;趙豐則憑藉對糧食市場的瞭解,給林福出謀劃策,拓展綢緞莊的生意渠道。在他們的帶動下,清平鎮的商業逐漸復甦,百姓們的生活也重回正軌。

鎮里人都對二人的轉變讚歎不已,老秀才笑著說:“這便是‘有德司契,無德司徹’的道理。林福和趙豐能以德報怨,順應天道,自然會得到回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吶。”二人的故事從此在清平鎮流傳開來,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時刻提醒大家在恩怨面前,要懂得寬容與和解。

【解析】

矛盾與和解

“和大怨,必有餘怨” 體現了對矛盾的深刻認識。矛盾雙方的衝突難以透過簡單的調和徹底解決,強行調和可能只是暫時掩蓋問題,深層次的矛盾依然存在,隨時可能再次爆發。這提示人們要正視矛盾的複雜性和頑固性,不能對矛盾的解決抱有過於簡單和樂觀的態度。

然而,“報怨以德” 並非是在否定解決矛盾的努力,而是提出了一種更高層次的矛盾化解方式,即超越簡單的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