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尺度這一關鍵問題上具有同一性。
量變與質變:治理大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政策的推行、社會的發展等都需要循序漸進,就像烹小鮮一樣,小火慢煎,持續積累恰當的 “火候”,才能實現從生到熟的質變,若急於求成,頻繁翻動或火候過大,就會導致小魚破碎,國家治理也會陷入混亂。
認識論角度
認識的相對性:“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體現了人們對鬼神認識的相對性。在古代,人們受認知水平限制,往往將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歸結為鬼神作祟,隨著認識的深入和科學知識的普及,人們逐漸明白這些現象並非是鬼神在起作用,這說明人們的認識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認識具有相對性和侷限性。
真理的客觀性:“以道蒞天下” 中的 “道” 可理解為客觀規律,即治理國家要遵循客觀規律,這體現了真理的客觀性。只有認識並遵循客觀規律,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任何違背客觀規律的行為都將受到懲罰,就像烹飪小魚要遵循烹飪的規律一樣,否則就無法做出美味的菜餚。
倫理道德角度
德治思想:“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強調了 “德” 的重要性,體現了一種德治的理念。統治者以 “德” 治國,不傷害百姓,百姓也會以 “德” 回應,這種相互的 “德” 的交融,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反映了一種理想的道德秩序和社會關係。
無為而治的道德準則:“治大國,若烹小鮮” 所蘊含的無為而治思想,在倫理道德層面也有體現。統治者不過度干預百姓的生活,讓百姓自然發展,這是一種尊重個體、順應人性的道德態度,符合道家所倡導的順應自然、不刻意為之的道德準則,認為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的自然和諧。
本體論角度
道的本體性:道家認為 “道” 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本體,是一種先於天地存在的、永恆的、絕對的存在。“以道蒞天下” 表明治理國家要以 “道” 為根本,將 “道” 的理念貫穿於治理的全過程,體現了 “道” 在治國理政中的本體地位和決定性作用,國家的治理、社會的執行乃至萬物的發展都要遵循 “道” 這一根本原則。
=====
治國理政方面
政策穩定性:“治大國,若烹小鮮” 提醒政策制定者應保持政策的穩定性與連貫性。頻繁變動的政策會使民眾無所適從,影響社會發展。如我國長期堅持的改革開放政策,在幾十年間持續推進並不斷深化,讓中國經濟得以穩步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遵循客觀規律:“以道蒞天下” 強調治理國家要遵循客觀規律,包括經濟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等。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時,需依據市場經濟規律,避免過度干預,才能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如在應對經濟危機時,政府採取適度的宏觀調控政策,既不任由市場自由發展,也不過度干預,幫助經濟平穩復甦。
以人為本:“聖人亦不傷人” 體現了統治者不傷害百姓的思想,在現代社會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政府的各項政策和舉措都應致力於保障人民的權益,促進人民的幸福和發展,如加大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社會管理方面
營造和諧環境:“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啟示管理者要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促進各方關係的和諧發展。在社群管理中,管理者應協調好居民之間、居民與物業之間的關係,透過制定合理的規則和溝通機制,避免矛盾衝突,實現社群的和諧共處。
尊重多元文化:“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提醒人們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信仰,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生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