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
國家的政治寬厚清明,人民就會淳樸忠厚。國家的政治嚴苛細密,人民就會狡黠抱怨。
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旁邊;幸福啊,災禍隱藏在它之中。誰能知道它們的究竟?
正常的會變為反常,善良會變為妖孽。人們對此迷惑不解,時日已經很久了。
因此,聖人方正而不生硬,銳利而不傷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故事】
在遙遠的古代,有兩個相鄰的小國,一個叫豐饒國,一個叫精察國。
豐饒國的國君名叫懷仁,他治理國家的風格十分寬厚,秉持著 “其政悶悶” 的理念。他極少頒佈繁雜嚴苛的律法,對於百姓的日常生活,給予了極大的自由空間。在稅收方面,他遵循輕徭薄賦的原則,讓百姓能安心從事農耕、商貿等活動,收穫的大部分果實都能留在自已手中。朝堂之上,大臣們議政氛圍寬鬆,各抒已見,即便有不同觀點碰撞,也不會相互攻訐,國君懷仁總是耐心傾聽,擇善而從。
在這樣的治理下,豐饒國的百姓安居樂業,鄰里之間互幫互助,民風淳樸。街頭巷尾時常能看到孩童嬉笑玩耍,老人怡然自得,大家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社會一片祥和,百姓們打心眼裡敬愛國君,也願意為國家的發展出力。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精察國。精察國國君厲威,一心想要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於是採取了 “其政察察” 的方式。他制定了極其細密的律法,大到商業交易、土地買賣,小到百姓的言行舉止、服飾穿著,都有嚴格規定。百姓稍有不慎觸犯律法,就會遭受嚴厲懲罰。為了監督百姓是否遵守規定,他還在全國廣佈眼線,搞得人心惶惶。
在經濟上,精察國賦稅沉重,百姓辛苦勞作一年,大半收成都要上繳國庫,以供養龐大的官僚機構和維持各種嚴苛的管控措施。時間一長,百姓苦不堪言,為了生計,不得不設法鑽律法的空子,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逐漸瓦解,民風變得狡黠、自私,大家對國君和官府充滿了畏懼與不滿,整個國家看似秩序井然,實則暗潮湧動。
有一年,豐饒國和精察國同時遭遇了罕見的洪災。豐饒國由於百姓平日安居樂業,彼此信任,大家齊心協力,自發地組織起來抗災自救。年輕力壯的男子衝在前線,加固堤壩、搶救物資;婦女們則在後方燒水做飯,照顧傷者;老人們憑藉經驗,為大家出謀劃策。國君懷仁也親臨一線,鼓舞士氣,與百姓共患難。最終,豐饒國順利度過了危機,雖然損失不可避免,但百姓在災後迅速恢復生產,國家凝聚力更強了。
精察國這邊,情況卻截然不同。百姓們平日裡被律法束縛,又對官府積怨已久,面對洪災,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共同抗災,而是各自為政,擔心自家財產受損,甚至還有人趁亂搶奪他人財物。官府在組織救災時,由於百姓不配合,效率低下,官員們之間也相互推諉責任,生怕犯錯受罰。這場洪災讓精察國遭受重創,元氣大傷,社會秩序陷入混亂。
經此一役,精察國的一些大臣開始反思,向國君厲威進諫:“陛下,您看豐饒國,平日裡政治寬厚,百姓淳樸,遇到災難能眾志成城;咱們國家律法嚴苛,百姓缺缺,一有變故就亂了陣腳,這莫非就是‘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的道理啊。” 厲威國君聽聞,心中大為震動。
與此同時,豐饒國的懷仁國君也在思考更深層次的道理。在一次與大臣們的討論中,他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