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譯文】

用清正之道治理國家,用奇詭之法用兵作戰,用不生事擾民的方式來贏得天下。我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依據就在這裡:天下的禁忌越多,百姓就越貧困;人們手中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陷入混亂;人們的技巧越多,奇異的物品就越層出不窮;法令越嚴明詳盡,盜賊反而越多。

所以聖人說:“我無為,百姓就會自然順化;我喜好安靜,百姓就會自然端正;我不生事擾民,百姓就會自然富足;我沒有私慾,百姓就會自然淳樸。”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曾有兩個相鄰的諸侯國,分別叫做清平國和繁興國。

清平國的國君名叫仁厚,他深信 “以正治國” 之道。在國內,他推行仁政,重視民生,輕徭薄賦,讓百姓能安心從事農耕、手工藝等生產活動。他選拔官吏時,看重的是品德與才能,而非出身門第,朝堂之上一片清正廉潔之風。對於百姓的言論,他廣開言路,鼓勵大家提出對國家發展有益的建議,不設諸多忌諱,讓民眾感受到自由寬鬆的氛圍。

在軍事方面,面對周邊國家偶爾的挑釁,仁厚國君雖不好戰,但深知 “以奇用兵” 的精髓。一次,繁興國趁清平國遭遇輕微旱災、糧食略有減產之際,突然集結大軍壓境,妄圖侵佔清平國的邊境城池。仁厚國君迅速召集將領商議對策,一位年輕將領提出,可以佯裝城內空虛,將主力部隊隱藏在城外山谷,待敵軍入城後,再從四面八方圍而攻之。仁厚國君認可了這一奇謀,依計行事。繁興國的軍隊見城門大開,以為有機可乘,長驅直入,結果陷入清平國軍隊的重重包圍,最後大敗而歸。

而日常治國中,仁厚國君始終秉持 “以無事取天下” 的理念,不隨意大興土木,不搞勞民傷財的 “政績工程”。百姓們得以休養生息,國家日漸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整個國家呈現出一片祥和之景。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繁興國。繁興國國君剛愎自用,他為了加強統治,制定了五花八門的法規禁令,百姓動輒得咎,言論稍有不慎便觸犯忌諱,被抓進大牢。在經濟上,他鼓勵發展各種新奇的奢侈品製造,認為這能彰顯國力,一時間,國內人人追求 “伎巧”,大量人力物力耗費在生產那些僅供貴族賞玩的 “奇物” 上,而農田卻大片荒蕪,糧食產量銳減。

為了維持統治,繁興國國君還不斷擴充軍備,百姓家中刀具鐵器都被收繳,熔鑄為兵器,分發到軍隊。可即便如此,國內依然盜賊橫行,因為百姓窮困潦倒,為了生存,不得已鋌而走險。法令雖然日益嚴苛繁雜,“盜賊多有” 的局面卻絲毫不見改善。

一次,繁興國國內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因是百姓再也無法忍受繁重的賦稅、嚴苛的法令以及貧困的生活。起義軍迅速席捲全國,繁興國國君驚慌失措,急忙調遣軍隊鎮壓,卻發現軍隊內部腐敗叢生,士兵們無心戀戰,紛紛倒戈。

無奈之下,繁興國國君只能向清平國求助。仁厚國君不計前嫌,派出使臣,為繁興國帶來了糧食、種子以及清平國的治國經驗。使臣傳達仁厚國君的話:“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治國之道,當順應民心,不可過度作為、橫加干涉。”

繁興國國君聽後,懊悔不已,他開始反思自已的所作所為,仿照清平國的模式進行改革。廢除了諸多繁雜的禁令,鼓勵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