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譯文】

“道”永遠是無名而質樸的。它雖然微小不可見,天下卻沒有什麼能使它臣服。侯王如果能遵循“道”來治理,萬物將會自然地歸從。

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人們不需要指使它,它就會自然均勻地分佈。萬物興作就產生了各種名稱,名稱既然已經有了,就要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險。

“道”存在於天下,就如同川流溪水最終都匯入江海一樣。

【故事】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名叫泰初國的地方,它的國君昭王剛剛即位,面對國家的諸多問題,心中滿是焦慮。泰初國地域遼闊,但各地發展不均衡,有的地方富饒繁華,有的地方卻貧瘠荒蕪,百姓們也因為生活艱難,時有怨言。

昭王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大臣們各執一詞,有人主張用嚴苛的律法來管束百姓,讓他們全力勞作;有人提議加重賦稅,積累財富用以改善貧瘠之地。昭王聽著這些建議,心中愈發迷茫,總覺得這些辦法都治標不治本。

一日,昭王微服出訪,希望能從民間尋得治國良方。在一個偏遠的山村裡,他遇到了一位名叫老聃的智者。老聃身著樸素,目光卻深邃睿智。昭王向他傾訴了自已的苦惱,老聃只是微微一笑,說道:“大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治國之道,不在強力管制,而在順應自然之‘道’啊。”

昭王一臉疑惑,老聃便指著山間潺潺流淌的小溪解釋道:“您看這溪水,它無聲無息,自然流淌,不刻意去爭搶什麼,卻能潤澤周邊的花草樹木,讓萬物生機勃勃。這就如同‘道’,看似不起眼,卻有著無盡的力量。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您作為國君,若能遵循‘道’,百姓自然會歸從,國家也會走向正軌。”

昭王似懂非懂,但心中卻記住了這番話。回到王宮後,他開始嘗試改變治理方式。他不再頻繁頒佈嚴苛政令,而是先派人深入各地瞭解民情,依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引導百姓發展適宜的產業。在賦稅方面,也按照各地的實際產出合理徵收,不做過度索取。

一段時間後,奇妙的變化發生了。原本貧瘠的土地,在百姓因地制宜的勞作下,漸漸有了生機,糧食產量穩步提升。各地的商業也因為政策的寬鬆,開始繁榮起來,百姓們的生活日益富足,怨言漸漸消失。

又一年,泰初國遭遇了罕見的旱災,莊稼都蔫了下去,百姓們憂心忡忡。昭王想起老聃所說的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他沒有慌亂地下令強行祈雨或徵調物資,而是帶領百姓們修繕水利,清理河道,做好迎接雨水的準備,同時安撫大家,讓百姓相信自然的力量。

說來也巧,沒過多久,天空烏雲密佈,甘霖普降。雨水均勻地滋潤著每一寸土地,莊稼重新煥發生機,百姓們歡呼雀躍,對昭王的領導更是心悅誠服。

隨著國家的發展,各行各業都有了自已的名號和規範,昭王謹記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他沒有任由商業無節制地擴張,也沒有讓律法變得繁雜苛刻,而是在適當的時候加以引導和約束,確保一切都在平衡的軌道上執行。

多年以後,泰初國在昭王以 “道” 治國的理念下,變得昌盛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就如同川穀最終都要匯入江海,泰初國的一切也都順應著 “道” 的指引,走向了和諧與圓滿。昭王也常常感慨,這看似無形無名的 “道”,才是治國安邦的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