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 禮處之。

【譯文】

兵器是不吉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器物。萬不得已才使用它,最好淡然處之。即使打了勝仗,也不要把它當作美事來炫耀。如果有人把打勝仗當作美事來炫耀,那就是喜歡殺人。

凡是喜歡殺人的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實現自已的志向。

兵器是不吉祥的東西,世間萬物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君子平時居處以左邊為貴,用兵打仗時則以右邊為貴。吉慶的事情以左邊為上,兇喪的事情以右邊為上。

在軍隊裡,偏將軍站在左邊,上將軍站在右邊,這是說要用辦喪事的態度來處理戰爭。戰爭中殺人眾多,要用悲痛哀傷的心情去悼念,打了勝仗要用辦喪事的儀式來對待。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兩個相鄰的國度,一個叫仁德國,一個叫武威國。仁德國的國君賢明仁善,遵循 “道” 的理念治理國家,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而武威國的國君剛愎自用,崇尚武力,一心想要透過戰爭擴張領土,讓周邊國家都臣服於他。

這一年,武威國的莊稼遭遇了罕見的旱災,糧食大幅減產,國內百姓陷入了饑荒。武威國國君卻沒有把心思放在救災上,反而認為這是一個出兵攻打仁德國、搶奪糧食的好時機。他不顧朝中幾位老臣的勸阻,迅速集結大軍,向著仁德國進發。

仁德國的國君得知訊息後,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朝堂上,武將們紛紛請戰,誓言要保衛家國,但國君卻神色凝重地搖了搖頭,說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我們雖有能力迎戰,可一旦開戰,無論勝負,受苦的都是兩國的百姓。” 他決定先派遣使者前往武威國,帶著大量的糧食和物資,希望能以和平的方式化解這場危機。

使者來到武威國,面見國君,誠懇地說:“我國國君聽聞貴國受災,特命我送來這些糧食,以解百姓燃眉之急。戰爭只會帶來更多的災難,還望大王收回成命,咱們兩國攜手共渡難關。” 然而,武威國國君卻認為這是仁德國的示弱,更加堅定了進攻的決心,他不僅拒收物資,還扣押了使者,揚言要踏平仁德國。

無奈之下,仁德國只好整軍備戰。軍隊開拔前,國君親自為將士們送行,他語重心長地叮囑:“此次出戰,實乃不得已而為之,大家務必恬淡為上,萬不可有好戰之心。我們的目的是保衛家園,而非殺戮。” 將士們深受觸動,齊聲領命。

戰場上,仁德國的軍隊雖然奮勇抵抗,但武威國的攻勢十分兇猛。關鍵時刻,仁德國的一位年輕將軍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帶領一支奇兵繞到武威國軍隊後方,截斷了他們的補給線。武威國軍隊頓時陷入混亂,軍心大亂。

仁德國趁機發起總攻,很快扭轉了戰局,取得了勝利。但當勝利的號角吹響,戰場上硝煙瀰漫、屍橫遍野時,仁德國的將士們沒有歡呼雀躍,反而個個面露悲哀之色。國君也身著素服,來到戰場,看著眼前的慘狀,他潸然淚下,對將士們說道:“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這場戰爭本非我們所願,我們要銘記這些犧牲,日後更要珍惜和平。”

回到國內,仁德國國君下令厚葬陣亡的將士,同時釋放了武威國的俘虜,還將繳獲的一部分物資送還武威國,幫助他們救災。他的舉動讓武威國的百姓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