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用“道”來輔佐君主的人,不會依靠武力在天下逞強。窮兵黷武這種事容易帶來嚴重後果。軍隊所到之處,田地荒蕪,荊棘叢生。大戰過後,必定會出現災荒之年。
善於用兵的人,只要達到獲勝的目的就可以了,不會依靠兵力強大來逞強。達到目的了不要自負,達到目的了不要自誇,達到目的了不要驕傲。達到目的是出於不得已,達到目的後不要逞強。
事物強盛到了極點就會走向衰老,這就不符合“道”了,不符合“道”就會很快走向滅亡。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兩個相鄰的國度,一個叫清平國,一個叫宣武國。清平國的國君昭王,自幼熟讀經典,深知以 “道” 治國的真諦,身邊也圍繞著一群賢能之士,共同輔佐他治理國家。而宣武國的國君武王,卻生性好武,一心想著透過武力開疆拓土,讓自已的威名傳遍天下。
一日,宣武國的武王聽聞清平國近年來風調雨順,百姓富足,心中不禁起了覬覦之心。他不顧大臣們的勸阻,執意集結大軍,號稱要 “蕩平清平,一統天下”,準備向清平國發動戰爭。
訊息很快傳到了清平國,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一些武將義憤填膺,紛紛請戰,欲與宣武國一決高下。然而,昭王卻神色平靜,抬手示意眾人安靜。他緩緩說道:“朕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天下。宣武國此番來犯,雖氣勢洶洶,但我們若與之硬拼,無論勝負,受苦的皆是兩國百姓。”
昭王派出使者前往宣武國,帶去自已的書信,誠懇地規勸武王:“大王,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一旦開戰,田園將荒蕪,百姓會流離失所,這是何苦呢?咱們兩國本可互通有無,和平共處,共同繁榮。” 可武王卻對這封信嗤之以鼻,認為昭王是怯懦膽小,不敢應戰,更加堅定了進攻的決心。
眼看戰爭一觸即發,清平國的百姓們雖然憂心忡忡,但在昭王多年 “以道治國” 的影響下,並沒有陷入慌亂。他們有序地組織起來,青壯年協助軍隊加固城防,婦女們則準備乾糧、照顧傷員,大家齊心協力,準備應對這場危機。
而昭王與大臣們則日夜商討對策,他們深知,戰爭只是最後的無奈之舉,必須要找到化解危機的和平之法。在仔細研究了宣武國的國情後,他們發現宣武國雖然軍事強大,但近年來因頻繁征戰,國內賦稅沉重,百姓早已苦不堪言,許多地方甚至出現了饑荒。
於是,昭王決定再次派遣使者,這一次,使者帶著大量的糧食、種子以及清平國先進的農耕技術資料前往宣武國。使者向武王展示了清平國的誠意:“大王,我王深知貴國百姓受苦,特命我送來這些物資,助貴國度過難關。我們無意與貴國為敵,只願雙方罷兵言和,共享太平。”
武王看到這些,心中不禁有些動搖。此時,宣武國國內也傳來訊息,由於大軍長期集結,農田無人耕種,已經出現了糧食短缺的情況,百姓們怨聲載道,紛紛指責武王的好戰行徑。
在內外壓力之下,武王終於認識到自已的錯誤。他想起清平國使者的話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自已此次興兵,本就是為了炫耀武力,並非真正為百姓謀福祉。如今,清平國以德報怨,讓他深感慚愧。
武王親自來到清平國,向昭王致歉。兩國握手言和,從此開啟了頻繁的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清平國的農耕技術在宣武國得到推廣,宣武國的軍事防禦技巧也讓清平國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