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警醒自已不可脫離百姓,脫離 “道” 的指引。
歲月悠悠,和寧國在明啟的治理下,持續繁榮昌盛。明啟始終秉持著 “得一” 之道,既不追求如美玉般的虛華讚譽,也不輕視如石頭般質樸的百姓與根基。他深知,唯有如此,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代代傳承。
【解析】
本體論角度
“一” 的本原意義:“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中的 “一” 可視為老子哲學中的本體概念,類似於 “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和基礎,是一種先於天地萬物存在的、具有統一性和根本性的存在。天、地、神、谷、侯王等世間萬物都因得到 “一” 而獲得各自的特性和存在狀態,體現了一種對世界本原的探尋和認知,認為萬物都有一個統一的、根本性的源頭。
萬物依存於 “一”:“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 表明萬物如果失去了 “一” 這個根本,就會失去其正常的存在狀態,甚至走向毀滅,強調了萬物對 “一” 的依存關係,體現了一種本體論上的一元論思想,即世界萬物統一於 “一” 或 “道”。
辯證法角度
貴賤、高下的對立統一:“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貴與賤、高與下是對立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沒有賤就無所謂貴,沒有下也就無所謂高,一方以另一方為存在的前提,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譽與無譽的辯證關係:“致譽無譽” 表達了對讚譽的一種辯證看法,最高的讚譽是沒有讚譽,因為過度追求讚譽會導致行為的扭曲和失真,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外在的讚譽,而在於自身的內在品質和符合 “道” 的行為,體現了對事物本質和表象的辯證思考,提醒人們要超越表面的讚譽,追求事物的真實和本質。
價值觀角度
反對虛華,崇尚質樸:“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反映了老子的價值觀,他反對追求如美玉般華麗、珍貴的外在形式和虛榮,也不主張像石頭那樣過於堅硬、粗糙,而是倡導一種質樸、平和、自然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認為人們應該擺脫對物質享受和外在名利的過度追求,迴歸到自然、真實的生活狀態,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淡泊。
以民為本的政治價值:侯王自稱 “孤”“寡”“不穀”,以低賤自稱,體現了一種以賤為本、關注民生的政治價值觀,提醒統治者要認識到自已的地位是以百姓為基礎的,要以謙卑的態度對待百姓,重視百姓的利益和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這是老子 “道” 的思想在政治領域的體現,強調了統治者應遵循 “道” 的原則,實行無為而治、以民為本的政治理念。
=====
個人發展層面
保持內心的專注與純粹:“得一” 啟示人們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中,要保持內心的專注與純粹,找到自已的人生目標和核心價值,不被外界的喧囂和誘惑所幹擾。如在學習或工作中,專注於一項技能或一個領域,深入鑽研,才能有所成就。
秉持謙遜低調的態度:“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提醒人們要謙遜,無論取得何種成就,都應明白自已的根基和來源,不驕傲自滿。如一些成功的企業家,即便擁有巨大財富和崇高地位,仍保持謙遜,不斷學習,才能持續進步。“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則告誡人們不要過於追求外在的虛榮和物質享受,要注重內在品質的修養,保持質樸和真實的自我。
正確看待得失與讚譽:“致譽無譽” 讓人們認識到,不應過分看重外在的讚譽和榮譽,真正的價值在於自身的能力和貢獻。面對成功和讚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面對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