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譯文】

想要收斂它,必先暫且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暫且增強它;想要廢除它,必先暫且興盛它;想要奪取它,必先暫且給予它。

這就叫做幽微而顯明的道理。柔弱往往能夠戰勝剛強。魚不能脫離深淵,國家的銳利武器(指國家的政治權力、軍事機密等)不可以輕易展示給人。

【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戰火紛飛。有兩個相鄰的小國,分別叫做慶國和盟國。慶國地廣人多,國力強盛;盟國則相對弱小,但國君賢明,百姓勤勞。

慶國的國君慶雄野心勃勃,一直妄圖吞併盟國,擴大自已的版圖。他時常在朝堂上與大臣們商議如何出兵,一舉拿下盟國。

盟國的國君明啟得知訊息後,憂心忡忡。一日,他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朝堂之上,眾人議論紛紛,有的主張立刻整軍備戰,與慶國拼死一戰;有的則建議向周邊大國求援,以尋求庇護。明啟聽著這些建議,沉思良久,心中暗自想到:“武力對抗恐非上策,求援他國也難免受制於人,需另尋他法。”

不久後,盟國國內傳出訊息,明啟決定大興土木,建造一座極其奢華的宮殿,為此不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百姓們雖有些怨言,但也只能遵命行事。同時,明啟還頻繁地派遣使者前往慶國,獻上各種珍奇異寶,表示願意與慶國交好,甚至暗示願意在未來成為慶國的附屬國,只求慶國能保盟國一時安寧。

慶雄得知這些情況後,心中大喜,認為盟國已經畏懼自已的勢力,不足為懼。朝堂上,大臣們也都紛紛誇讚慶雄威名遠揚,令盟國主動示弱求和。慶雄越發驕縱,不僅放鬆了對盟國的警惕,還將原本用於防備盟國的軍隊調往其他邊境,去爭奪一些小的地盤。

然而,盟國這邊看似示弱,實則暗地籌備。明啟一邊用建造宮殿的名義,組織百姓秘密訓練民兵,囤積糧草兵器;一邊利用與慶國往來的機會,悄悄探聽慶國的兵力部署、軍事機密等情報。

幾年過去了,慶國由於四處征戰,兵力分散,國內又因慶雄的奢靡揮霍,百姓賦稅沉重,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盟國卻在明啟的精心謀劃下,兵強馬壯,糧草充足,百姓們也明白了國君的苦心,眾志成城。

此時,明啟見時機成熟,果斷下令出兵。盟國的軍隊如猛虎下山,直撲慶國。慶國由於毫無防備,軍隊倉促應戰,一潰千里。慶雄這才如夢初醒,後悔不迭,但為時已晚。

在這場較量中,明啟巧妙地運用了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 的智慧。他看似柔弱求和,實則暗中蓄力,最終以弱勝強。

戰後,明啟深知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的道理,他沒有因為勝利而驕傲自滿,四處炫耀武力。相反,他更加勤勉治國,讓百姓休養生息,將盟國的真正實力隱藏起來,只為國家能夠長治久安,避免再次陷入戰亂之中。

【解析】

辯證法角度

矛盾的相互轉化:“歙” 與 “張”、“弱” 與 “強”、“廢” 與 “興”、“取” 與 “與” 是相互對立的矛盾雙方,表明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事物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過程,不能靜止地看待事物的狀態。

量變與質變:“必故張之”“必故強之”“必故興之”“必故與之” 是量的積累過程,當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引起 “歙”“弱”“廢”“取” 的質變,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