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軍在大明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這支勁旅起於浙江義烏。當時明朝沿海地區倭寇異常猖狂,殺人放火屠城,無惡不作,明軍衛所戰力糜爛,屢戰屢敗,朝廷束手無策,甚至傳出了放棄沿海地區,將民眾遷入內地的聲音。此時,戚繼光挺身而出,在民風剽悍的義烏招募兇悍好鬥的礦工,嚴加訓練,拉起一支剽悍善戰的勁旅,這就是戚家軍。這些浙江子弟在戚繼光的帶領下東征西討,戰無不勝,殺得倭寇人頭滾滾,不是被剿滅就是逃到了海外,從此,沿海地區的倭患基本平息。在肅清倭寇之後,戚家軍又被調到邊關,去對付越來越猖狂的北方遊牧民族,屢屢以少勝多,將犯邊的北方遊牧民族打得一敗塗地,提起戚家軍無不談股慄。從沿海地區一直到邊關,戚家軍都是以少勝多,鮮有敗跡,殲敵多達十餘萬,在明朝中後期,這樣的戰績堪稱恐怖。

這支部隊本來應該更加輝煌的,但是很遺憾,他們沒能走向這樣的輝煌。張居正死後,戚繼光被調離了邊關,戚家軍開始走下坡路了。其實這也跟戚繼光的作風有極大的關係,他是一個純粹的軍人,喜歡用最簡單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在江南,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剿滅了倭寇,在邊關,他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粉碎了蒙古人的野心,令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敢再造次,對於老百姓來說,他無疑是一位偉大的守護者。但是,對於他的軍隊,甚至他本人而言,這並非完全是好事,明朝內部的政治鬥爭是異常激烈的,倭患、邊患一平,他似乎就沒什麼用處了,朝廷裡肯定有人會對付他,誰叫曾經把皇帝欺負得氣都不敢喘的張居正是他戚某人的靠山呢?張居正已經在皇帝心裡留下了陰影,他還活著的時候誰也不敢動他,等他一死,馬上就開始秋後算賬了,張家的人通通都沒好下場,他一手提拔起來的戚繼光當然也就別想有好下場,堅決打倒大反派張居正的走狗!在一片痛打落水狗的吆喝聲中,戚繼光黯然離開了部隊,戚家軍從此失去了靈魂。換了李成梁,結果肯定不一樣,李成梁跟戚繼光一樣,都是極優秀的將領,他比戚繼光要聰明得多,在遼東不斷挑撥遼人內鬥,拉一派打一派,看到哪派要贏了再暗中捅一刀,讓他們始終鬥個不停,遼東戰事沒個消停,簡單的說,就是玩敵養寇。遼東戰火不斷,他自然就有大把作戰的機會,捷報頻傳。他比戚繼光跋扈一百倍,卻始終在遼東安安穩穩的當他的土皇帝,哪怕明知道他在玩敵養寇,也沒有人敢動他。只是他似乎玩過頭了,讓建州女真漸成氣候,最終在萬曆朝後期疾風勁草般崛起,將明朝趕出了遼東!兩位明朝中後期最優秀的將領各自坐鎮一方,兩種迥然不同的結果,正應了那句老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大忠者無炎炎之言。”可惜,朝廷裡的大人物不懂這些,所以軟柿子戚繼光被擼掉了,戚家軍從此被遺忘,他們的輝煌被塞外的風沙漸漸掩埋,只剩下那支軍隊被剝奪了屬於自己的那份榮譽的軍隊還在日漸破落的軍營裡默默堅持。終於,在天啟元年,在渾河邊,這支部隊綻放出最後一點殘光……

渾河之役,浙軍和川軍近萬人與後金大軍在野外激戰,直殺得血肉橫飛。號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的後金在此役投入了八旗中的六旗人馬,將近六萬之眾,將這兩部團團包圍,卻始終啃不動浙軍與川軍的防線,傷亡慘重,最後還是靠投降的明軍炮手開炮轟開了明軍的戰陣,這才險勝。浙軍與川軍全軍覆沒,戚家軍主將戚金力戰殉國,這支部隊僅剩下數百人,就這點種子也在瀋陽戰役中全部戰死,戚家軍就這樣從明軍的作戰序列中消失了。此役可謂驚天地泣鬼神,浙軍的忠誠和頑強,連後金都為之欽佩,老百姓更是痛心萬分,懷念著這支守護了他們數十年的鐵血勁旅。

想到這些,楊夢龍也對這個老頭肅然起敬,學著許弓的樣子向戚虎拱手一禮:“原來老爺子是戚家軍的後人,失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