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劍宗,宗主阮邛新收了十多位記名弟子,總算讓冷冷清清的幾座山頭多了些人氣。

關於聖人阮邛最後會收取幾人作為入室弟子,一時間議論紛紛。

之所以會有這些暫時記名在龍泉劍宗的弟子,歸功於大驪宋氏對阮邛這位鑄劍大師的重視,朝廷專門挑選出十二位資質絕佳的年少孩童和少年少女,再專程讓一千精騎一路護送,帶到了龍泉劍宗的山頭腳下。

阮邛當時在開爐鑄劍,並未露面,是一位剛剛躋身金丹沒多久的黑袍青年負責待人接物,得知這位黑袍青年是一位貨真價實的金丹地仙后,那些孩子們眼中都流露出炙熱的眼神,其實阮邛的聖人名頭,以及大驪朝廷的精銳甲士擔任扈從,再加上龍泉劍宗的宗字頭招牌,早就讓這些孩子心中生出了深刻印象。

傳說中修行之路,成為山上仙人,其實充滿了未知和兇險,若是能夠投身於龍泉劍宗,被阮聖人相中,最終成為入室弟子,就意味著最少躋身中五境神仙,將會無比順遂。

十二人隊伍中,其中一人被鑑定為極其罕見的先天劍胚,必然可以溫養出本命飛劍。

之後三人有地仙資質,其餘八人,也都是有望躋身中五境的修道良材。

由此可見,大驪宋氏,對阮邛的扶持,可謂不遺餘力。

十二人住下後,阮邛由於鑄劍期間,只抽空露了一次面,大致確定了十二人修行資質後,便交由其餘幾位嫡傳弟子各自傳道,接下來會是一個不斷篩選的過程,對於龍泉劍宗而言,能否成為練氣士的資質,只是一塊敲門磚,修道的天賦,與根本心性,在阮邛眼中,更加重要。

這些人上山後,才知道原來阮宗主還有個獨女,叫阮秀,喜歡穿青色衣裳,扎一根馬尾辮,讓人一眼看見就再難忘記。

一些個少年更是內心雀躍不已,只是不敢將這些心思流露出來罷了。

這些龍泉劍宗的後進之輩,都喜歡稱呼阮秀為大師姐。

對誰都和和氣氣、卻也對誰都不特別親近的阮秀,與他們說了幾次,還是沒辦法改變,便隨意別人稱呼她為大師姐。

久而久之,那些有些已經脫穎而出、有些已經慢慢感覺到吃力的弟子,發現大師姐是本就很奇怪的山門裡,最奇怪的那個存在。

這位大師姐,旁人從來看不到她修行,每天要麼深居簡出,要麼在禁地劍爐,為宗主幫忙打鐵鑄劍,不然就是在幾座山頭間閒逛,除了宗門本山所在的這座神秀山,以及隔著有些遠的幾座山頭,神秀山周邊鄰近,還有寶籙山、彩雲峰和仙草山三座山頭,眾人是很後來才得知這三山,竟然是師門與某人租借了三百年,其實並不真正屬於龍泉劍宗。

阮秀除了在山水間獨來獨往,還餵養了一院子的老母雞和毛茸茸雞崽兒。偶爾她會遠遠看著那位金丹同門,為眾人詳細講解修行步驟、傳授龍泉劍宗的獨門吐納法門、拆分一套據說來自風雪廟的上乘劍術,大師姐阮秀從來不靠近所有人,一手託著塊帕巾,上邊擱放著一座小山似的糕點,慢悠悠吃著,來的時候開啟帕巾,吃完了就走。

一些個聰慧伶俐的弟子,才會察覺到每當大師姐離開後,那位已是金丹地仙的二師兄便會微微鬆口氣。

除了大師姐阮秀,幾乎等於半個師父的二師兄,常年獨居在龍鬚河畔的三師姐,還有那個姓謝、天生就生有一雙長眉的少年四師兄,年紀不大的謝師兄,對那些晚輩從來沒什麼好臉色,但偏偏是這位謝家長眉兒負責龍泉劍宗的戒律,一開始還有些師弟有些埋怨這位四師兄,太過嚴苛冷漠,不講半點同門之誼,只是後來一個在小鎮那邊聽來的小道訊息,讓所有人只覺得天打雷劈。

祖宅在桃葉巷的謝四師兄,家中某位老祖猶然健在,是一位北俱蘆洲的道家天君。

十二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