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放回信封后,臉色陰沉地離開驛舍,五指死死攥緊那信封,除了三十餘個字跡潦草敷衍的行書,信封內還有一張三百兩銀子的大驪最大錢莊銀票。
少年大踏步走回驛舍,輕輕關上門,將信封放在桌上,臉色鐵青,胸膛起伏不定。
陳平安挑了個僻靜位置坐下,李寶瓶跑過來,欲言又止的模樣,他笑道:“我如果有不認識的字,會問你的。”
李寶瓶這才返回桌子那邊,開始拆信,三封家書,分別來自父親、大哥和二哥。
李寶瓶一封封拆過去,父親李虹那邊在信上說著噓寒問暖的言語,一如既往,毫無嚴父的架子,都是叮囑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天冷多穿衣,出門在外別怕花錢,再就是每次經過驛站,一定要給爹孃寄家書,絮絮叨叨,五六張信紙就這麼翻沒了。李寶瓶嘆息一聲,望向坐在桌對面喝茶的朱河,憂愁道:“爹孃什麼時候,才能不把我當小孩子啊。”
朱河忍俊不禁,喝茶喝茶。
李寶瓶瀏覽第二封信,是他們李家的嫡長孫,她的大哥寫的信,如今正在家裡研讀經籍,準備明年參加科舉。信上內容簡明扼要,端端正正的楷體字,彷彿充滿了先生夫子正襟危坐的韻味,每個筆畫都透露出濃重的謹小慎微,滿篇說的都是聖賢大道理,要她不可怠慢了朱河朱鹿這對父女,不可以家生子視之,要她多聽泥瓶巷陳平安的言語,要能吃苦耐勞,少給別人添麻煩,只是在信的最後,自幼恪守禮儀規矩的大哥,告訴她,她那隻小時候從溪裡抓回家的螃蟹,如今他已經養出了心得,要她只管放心。
李寶瓶揚起手中的信紙,跟朱河告狀道:“大哥最不心疼我。”
朱河忍住笑意,心想小姐你就得了吧,誰不知道李家上上下下,就屬大公子最心疼你。那麼一個說起道理來連老祖宗都頭疼的書呆子,第一次喝酒,竟然是茶水被妹妹偷偷換成了自家釀的桃花春燒,把大公子給氣得差點崩潰,爹孃見到之後都犯怵,根本不敢勸說什麼,只敢跟在跑去找妹妹興師問罪的兒子身後,生怕這個略顯迂腐的兒子一氣之下,會動手教訓小寶瓶。
不曾想當他見著了那個丫頭,站在院門外,雙手叉腰,視死如歸,他又給自己的不捨得罵她一聲,給結結實實氣到了,氣得轉頭就走,生了好幾天的悶氣。後來他的院子裡,那年便埋下了一罈桃花春燒,等到妹妹問起,就說要把她嫁出去,嚇得小女孩偷偷離家出走,一個人在龍鬚溪那邊逛蕩了一整天,她還差點躲山裡頭去了。
李家等到察覺到李寶瓶不見了,老祖宗勃然大怒,出動所有人找尋這個傻丫頭,最後還是這位大公子,將功補過,在溪對岸的一座小廟,找到了睡在長木凳上的可憐孩子,揹著她回到了家。
紅棉襖小姑娘突然笑道:“不過我還是最喜歡大哥。”
最後一封信,厚厚一大摞,是李家二公子寄給妹妹的,講述了他去往大驪京城的經歷,都是親眼所見或是道聽途說的奇聞軼事,措辭優美如散文,極富功底,宛如文采天授的詩詞大家。這位二公子在福祿街李家,遠比大哥更受歡迎,英俊儒雅,卻言談風趣,喜讀兵書,自幼就喜歡讓府上丫鬟僕役,結陣“廝殺”,相比古板沉悶的長公子,府上下人更喜歡與性情開朗的二公子打交道,逢年過節,二公子見人就會隨手丟出一隻小繡袋的賞錢,沉甸甸的,若是誰的吉利話說得好,他就會多給一繡袋。
李寶瓶翻得飛快,看到倒數第二張信紙的時候,抬頭望向朱鹿:“我二哥說到你了,說之前跟你說過的大驪烽燧的太平火,他有次在夜宿山巔,親眼見到了這種邊境向京城報平安的烽燧訊號,極目遠眺,像是一條火焰長龍,很壯觀。”
朱鹿快步走回桌旁坐下,問道:“小姐,還說了什麼?”
李寶瓶乾脆就將這摞信紙全部遞給朱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