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凡知道這裡躺著的是誰。

前世他跟李靜怡在一起後,李靜怡就跟他說過。

這個叫李靜月的女孩是李靜怡的姐姐。

李靜怡的性格從小就比較跳脫,在她8歲那年,李靜怡和朋友們一起去玩水,李靜月不放心她就跟著一起去了。

可讓眾人沒想到的是,李靜怡的一個朋友在下了水以後遇到了暗流,眼看就要被淹死了,李靜月下水把人救了上來,可她自己卻再也沒能上來。

本來李靜怡是不喜歡畫畫的,也不喜歡什麼二次元。

她從小喜歡的就是飛簷走壁的俠客,威風凌凌的飛機坦克,但在李靜月去世後,李靜怡就開始學畫畫了,還看起了動漫,這些是李靜月的愛好。

李靜怡的父母跟她說過,她姐姐的事情不怪她,李靜月是自願救人的,李靜怡沒必要做她不喜歡做的事情。

而李靜怡則是說她想連帶著姐姐的那一份一起活下去。

自那以後李靜怡變了,但又好像沒有變。

她的性格依舊是風風火火,沒點女孩子的樣子,但她的行為處事的方式卻越來越像她姐姐了。

“姐姐,我交男朋友了,來,我給你介紹一下,這傢伙叫羅凡,是一個大公司的老闆,白手起家的那種。

昨天我去他家見了他父母,今年過年他應該就會來咱們家了。

我現在也有工作了,在滬上那邊還買了別墅,我......”

李靜怡絮絮叨叨的說了一大堆,羅凡一直在旁邊默默的聽著。

看著李靜怡的樣子,羅凡覺得很心疼,同時他在心裡想到有沒有一種辦法能讓人見到去世的親人呢?

突然,羅凡想到了前世看到過的一個影片,一個棒子國的媽媽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後來在vr技術成熟的時候,這位媽媽戴著vr眼鏡,在虛擬世界中又一次見到了自己的孩子。

所謂VR是VirtualReality的縮寫,中文的意思就是虛擬現實,是一種能夠建立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模擬技術。

VR技術的核心說白了就是虛擬場景、人與虛擬場景的互動、互動裝置,透過具有計算機視覺、觸覺、聽覺的互動裝置讓人在虛擬場景中產生沉浸感,彷彿置身於真實環境一般。

VR技術出現的時間其實遠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早的多。

在1838年,日不落一位名叫查爾斯·惠斯通的爵士就率先提出了立體鏡的概念。

他認為大腦會從不同點接受到同一物體的反射光源組合在一起,是物體看起來具有深度與沉浸感。

結合他的這個猜想,最早的立體鏡便出現了。

而在1930年前後,科幻小說《皮格馬利翁的眼鏡》中,就提到了這樣一種虛擬現實的眼鏡。

當人們戴上它時,可以看到、聽到、聞到裡面的角色感受到的事物,有如真實的生活在其中一般,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虛擬現實的概念。

1956年,一名電影攝影師透過這本小說和立體鏡的概念,創立了第一臺VR遊戲裝置。

這是一個巨大的機器,一次最多可容納4人。

同時結合了多種技術來刺激人體所有的感覺,包括了3D影片、音訊、震動、氣味與大氣效果。

而在1968年,首個VRHMD就出現了。

這個VR遊戲裝置直接連線到計算機,雖然非常原始,但是已經具有了跟蹤系統,能夠跟蹤人的腦部。

第一個互動式的VR平臺也於1975年於密爾沃基藝術中心展出。它是使用計算機的圖形學、投影儀和攝影機,不使用護目鏡或手套,透過其大螢幕組成的暗室使使用者感受到“沉浸”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