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的存在使得大元帝國暫時無法完全控制河西走廊及以西地區,對於遙遠且人跡罕至的草原西北地區,大元的力量尚顯不足。
但即便如此,大元帝國也並未停下前進的腳步。
他們首先將目光鎖定在了靠近東北地區的幾個草原部族上,其中尤以汪古部為甚。
這主要是因為汪古部控制的區域是大元帝國西進草原的必經之路,不拿下汪古部,大元帝國征服草原,就只能是空談。
所以,在很早以前,江鴻飛就派馬植和馬擴出使汪古部。
馬植與馬擴到汪古部的領地後,這位曾在趙宋王朝以妥協外交著稱的使臣,此刻卻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堅決與強硬。
馬植直視汪古部的首領,強硬地要求他們交出完顏昌及其部族,無條件投降大元帝國,並接受大元帝國統治下的種種變革:改漢名、著漢服、習漢字等等……
馬植的聲音迴盪在空曠的帳篷內,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若汪古部執意抗拒,我大元鐵騎將如狂風驟雨,席捲而來,不留一草一木,一人一畜。”
馬植的這番話,如同冬日裡的寒冰,讓在場的每一個汪古部的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迫感。
而馬擴,則以其特有的溫和與睿智,扮演起了緩和氣氛的角色。
他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不容置疑的堅定:“我大元一統草原的決心,猶如磐石不可動搖。汪古部作為第一個面對這一抉擇的部族,你們的決定,將成為所有草原部族的標杆。投降,意味著和平與繁榮;抗拒,則只有毀滅與消亡。”
馬擴進一步描繪了投降後的美好願景:“若汪古部識時務,將不再受漢胡之分所累,你們的子民將免受飢餓與侵擾之苦。我家皇帝承諾,將以千金買馬骨的誠意,將你們遷入富饒之地,並賜予諸多優惠政策,如免稅、分良田、贈房屋等,讓你們的生活煥然一新。”
然而,汪古部的首領阿剌兀思剔吉忽裡,心中卻充滿了矛盾與掙扎。
他深知大元帝國的強大與不可抗拒,但也難以割捨世代相傳的部族榮耀與自由。
當晚,他獨自徘徊於草原之上,望著滿天星辰,心中五味雜陳。
就在這時,斥候的緊急報告如同晴天霹靂,打破了草原的寧靜。
大元帝國的大將牛皋與張憲,各率五萬大軍,正向著汪古部迅速逼近。
這一訊息如同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阿剌兀思剔吉忽裡深知,戰爭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了汪古部的上空。
他迅速召集部中的智者商議對策。
面對大元帝國的強勢威脅,汪古部的人的意見卻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有人主張投降以求自保,有人則堅持抗爭到底,誓死捍衛部族的尊嚴與自由。
在這關鍵時刻,阿剌兀思剔吉忽裡決定親自去向馬植與馬擴問罪。
他帶著滿腔的怒火與不甘,走進了二人的營帳。
一見面,他便厲聲質問:“貴朝自詡為禮儀之邦,卻不顧兩國友好之情,率先舉兵來犯。請問,大元軍緣何至此?”
馬植聞言,只是淡淡一笑,回答道:“可汗此言差矣。我大元帝國出兵,並非無故。只因貴部不聽勸告,執意與我大元為敵。我等此行,先禮後兵,乃是為了保全貴部上下性命。”
馬擴則接過話頭,繼續施加壓力:“朝廷之所以派遣大軍前來,皆因懷疑可汗在施緩兵之計,意圖謀反。為了大局考慮,朝廷不得不先發制人。望可汗三思而後行,切莫自誤。”
面對馬植與馬擴的步步緊逼,阿剌兀思剔吉忽裡怒不可遏。他大聲威脅道:“草原上的雄鷹,豈是爾等可以嚇大的?你若不給我一個滿意的答覆,休想活著離開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