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世宗實錄(四)
“巡查御史,採風院,皆為上達天聽而設,然如此大群體之所求,卻置若罔聞,特別平江府乃都城之左近,朕甚是失望。
元虜餘孽遠遁西域,偏居一隅,國朝武德充沛,難成外患。
可慮者,內患也。
海外遼闊,良田無數,可使勞力者免於飢餓,然機器大規模應用,工者之數遲早超越農民,而國強在工,如何移工於海外?
李大之事,豈非警戒乎?
張氏依紡工之力而聚斂財富,卻不知紡工會搗毀機器,擊殺廠衛。
一兩個張氏無足輕重,一二百依舊彈指鎮壓,一二萬,數十上百萬又當如何?
國朝因工而強,若不愛工匠,其必反。
工匠有技術,佔據工坊可輕易生產武器,有組織,稍加整訓便為強軍。
若以為大軍可鎮壓,卻不知軍兵多農工子弟耶?
彼時,你我如過眼雲煙,子孫死無葬身之地爾!
著御史臺工部戶部立工法,核心如下:工時合理,工錢足以養家,工傷照價賠償,提前說明可離,各地按照經濟發展定最低工資、最長工時。
太子兼副宗正,宗正寺增設護工司,督天下工坊執行工法之責,保護工匠合法權益。”
工部尚書鄒逸奏曰:“蒸汽機推廣未久,價格高昂,養護糜費巨大,若提高工人待遇,恐工廠主因利薄而去,不利於工業發展。”
帝曰:“老子曰: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資本,人道也,但有一成利,趨之若鶩,一倍利,不懼律法,三倍利,身死族滅在所不惜。
機器之利,豈止一成哉?
帝者,萬民之主,當行天道,朕自當以有餘以奉天下。
非為成聖,實乃皇權民授,朕自當為民做主。
猶記當年於瑞安府時,民心背離,豪強恭順不再,朕誅豪強無數,收錢糧田畝以結九成百姓歡心,因此百姓效死,否則縱有天雷之利,以為冢中枯骨爾。
今天下富庶,朝廷無用度缺乏之困,詔令,田稅再減半成,令各皇子巡天下,督換石碑。”
諸臣奉詔而去。
帝留太子,曰:“國朝若亡,勳貴可往海外,趙氏不可往,因此要收攏大多數人心。
朝廷官員多出身優渥,難恤百姓之苦,皇子皇帝亦如此,是以,護工司當主動擔責行事,即便無人舉告,亦要主動督查。”
太子受教,又問,曰:“若小工坊之學徒又當如何?”
帝回曰:“只要做工,便為工匠,自當一體保護。今日之事,整理成文,刊發天下。”
太子領命而去。
次日,國朝時報刊發奏對,諸多采風使、巡查御史請辭,曰:“失職至此,何有面目面聖?”
帝曰:“知恥而後勇。”
二十五,帝微服出宮,入酒樓,聽鄰桌討論張氏事,一客曰:“張氏缺德卻立大功,官家見國朝大患,如何能夠安心禪位?”
帝悵然若失,點菜八盤聊以自慰。
九月初三,帝與皇后飲,皇后曰:“妾父起兵勤王而離鄉,雖主政江西,未曾回鄉,至今三十年,不知門口梨樹滋味是否如故?”
帝念吉王文丞相天祥葬於海外,悵然若失,曰:“老臣致仕,可留國內頤養天年,已就國海外者,可迴轉。”
帝再三猶豫,令皇后寫信詢問其兄弟,是否遷吉王歸國。
九月初八,皇太后昏厥,帝端湯送藥,衣不解帶,三日後皇太后醒轉,始歇。
次日上朝,帝低落,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