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峰最近很高興啊,他認為自己的兒子是一個天才啊,不僅從小就異於常人,從來不哭不鬧,非常讓人省心;而且學說話,學走路都比正常孩子快很多。而且總感覺孩子像一個小大人一樣,沒有孩子的稚氣,反而有時候會給他一種成熟的錯覺。

因為寧安雖然說話還不是很清楚,但他表達自己的意思可是非常清楚的。自己和媳婦也沒有一直教啊,難道是孩子跟媳婦看電視劇看的?

當然,大心臟的寧峰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古代神童還少嗎?歷史記載的人可比他家的寧安厲害多了。

他不會去細想為什麼孩子能把餓,渴,飽,熱,冷發音與意思的正確對應,為什麼孩子能第一次就叫對各個人,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就沒有出過錯。一直有人誇寧安懂事聰明。

長得可愛又懂事,不怕生的寧安成了家族的團寵。

寧家與安家都不是什麼豪門望族。但是寧家與安家的上一代,也就是寧安的爺爺和姥爺都十分有遠見。

在這個靠山的貧困小縣城中,寧峰與安舒都是上過大專的,都有沒有被小縣城限制了見識。寧家到寧峰是三代養牛的農村戶,寧安的爺爺知道養牛隻能解決溫飽,所以注重寧峰的教育,寧峰學的是獸醫,又被託關係在農業農村局找了個有編制的工作,有三份收入所以生活過得還不錯。

而寧安的姥爺更了不得。安家老家在山溝的一個村裡 ,安舒跟寧安講的那些她小時候下大雨姥姥都讓大家穿著衣服睡覺,不能睡熟,怕發山洪,叫醒就得往山上跑。寧安的姥爺就是從這麼貧窮的地方起家的,一代就完成了從貧農到小康的轉變。

從銀行職員到縣官,只是舅舅沒有從政的心思,就沒了往上走的動力,安然幹到了退休。安舒上學有BB機,會騎摩托,寧安特別小時候姥爺家就有電腦了,由此可見,安家是十分富足的。寧安的記憶中,姥爺就喜歡吃完飯到門口大爺聚集地去聊天,寧安小時候一直沒有感覺姥爺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現在寧家三代人生活在一個大院中,寧安的爺爺奶奶全職養牛,寧峰幫完忙就去上班,安舒帶孩子同時找生過孩子的親戚們“取經”,學習帶孩子心得,什麼階段孩子需要幹什麼。

第一次為人母的安舒對寧安十分上心。值得一提的是 寧安從小到大都對藥和針有大恐懼。安舒的解釋是小時候寧安一發熱流鼻涕就會被送去輸液,屬於關心則亂了。

而且聽說離家好多公里的另一個村有一個“柺子神醫”,什麼病到他那裡都能特別快治好,於是經常帶寧安去那裡治病,導致那個地方成了寧安的童年陰影了。

最嚇人的是,當寧安長大後一次放假,安舒突然告訴他說那個柺子醫生死了。寧安還以為是病死的,但是卻是把人治死後下了監獄沒多久就死了。

然後一臉後怕的說現在才知道那個醫生治病見效快是因為藥量大,往往都是超過用藥標準的,當初給小寧安的藥量都是成年人的藥量了。感嘆寧安福大命大,還好沒有出什麼事。

而現在寧安這麼懂事,讓安舒可以找別人學習育兒經。

而且寧安會表達冷熱,小病少了很多。實在躲不了感冒的時候,關心則亂的安舒帶寧安去看病時,一向懂事的寧安又會對藥物和針頭表示出強烈的抗拒。

因為寧安了解,嬰兒的免疫力低但是沒有那麼脆弱,可以抵禦感冒發燒,還可以起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所以不要去用濫用藥物,抗生素之類的藥物可能對孩子的危害比感冒都大,是藥三分毒嗎。

安舒拍打著寧安,並給他講故事哄睡。

故事是從姥姥那裡傳下來的,長大後讓安舒重複那時候高價買的故事書裡的故事,她可能重複不出來,但是讓她講一個傻子的故事她可以講好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