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清說完,就安靜的站著,等待著陳秀才開口。
陳秀才看著下方站著的稚童,問到:“你手裡的書可否都學過?可都會背?”
李延清禮貌的回答道:“回陳秀才,這四本書學生的哥哥教過我,也算是都學過,也都會背。”
“那好,你且聽好,背誦《增賢廣文》的第四節。”陳秀才摸了摸鬍子,開口道。
李延清只在腦中微微一轉,輕而易舉便已知道是何內容,自信滿滿的回答:“流水下灘非有意,白雲出岫本無心。
當時若不登高望,誰信東流海洋深。
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
饒人不是痴漢,痴漢不會饒人。
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
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李延清背的十分流利,就好像這些內容刻在他的腦子裡一般。
接下來,陳秀才又分別考教了李延清另外三本書裡的內容,李延清皆對答如流,一時間陳秀才對其愈加滿意。
陳秀才理了理袖子,“很好,像你這般年紀,大多都還在學習《千字文》、《幼學瓊林》,能把《增賢廣文》都學完的少之又少。現在,夫子問你,你可理解你所學文章的意義。”
“回秀才,都不甚懂,若秀才收了學生,學生定當日日勤勉,早日將學過的文章理解吃透,決不辜負夫子對我的期望。”李延清恭敬地作了一揖。
“最後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讀書呢?”
李延清此刻有一種直覺,他覺得這個問題才是考核中最重要,前面考的那些只能說是為這個問題設下的鋪墊,能不能被陳秀才收下,入他的私塾,就看這個問題回答的如何了。
那到底是往愛國情懷,報效國家這種高層面回答,還是實話實說呢?那不如兩相結合?
李延清想了想,還是決定兩相結合:“回夫子,我之所以要讀書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因為我的父親在臨終前交代了,讓我讀書科考繼承他老人家的遺志。
第二是因為我自身也是想要讀書的,我的哥哥嫂嫂養育我長大,我要報答他們,我想要保護他們,而能夠讓他們不受傷害的方式就是我的地位越高,就越沒人能傷害他們。
第三就是因為學生見大多的百姓生活疾苦,我想出一份力,為他們做一些事情,讓他們的日子能過好一些。”
李延清雖然是兩相結合的回答,可這也是他的真心話,為百姓做事謀福祉,這也是他的一個想法。做了官,在其位,謀其政,為百姓計,是職責所在。
“你既三關已過,你這個學生,我收下了,三日後入學開課,收拾好你的行李,開學後要住在私塾,每月有三日假期可回家省親。”陳秀才說道。
聽了陳秀才的話,李延清腦子裡閃過疑惑:三關?
還沒來得及多想,身體已經快一步的作了個揖,道:“謝謝夫子。”李延清立起身來,頓了頓還是沒忍住,“夫子,學生有一疑問,望夫子解惑。”
“可是想問明明就考教了背書一項,哪裡來的三關?
這第一關,自是從你踏入私塾大門,考核便已開始,讓你們自己在規定的時間內尋著路找到目的地,就是第一關考核,若有人尋不著路,那便說明他粗心大意,不知思考;若有人被院子裡的事物吸引,遲遲沒有到達目的地,那便說明他向學之心不堅定,容易被外物所幹擾。”陳秀才說到這停了下來,端起茶喝了一口。
李延清愣了愣,怪不得,當時他還納悶來著,夫子家怎的都沒有安排人帶路,這在這個時代是非常失禮的事,就怕有外客誤入到後院,冒犯了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