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儲肉,即“國家儲備凍肉”,分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

國儲肉自96年開始施行,是國家應對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或者平抑物價波動的重要手段。

遇到自然災害,國儲肉可用於緊急供應,每當豬肉資源緊缺或者價格上漲比較厲害的時候,國家也會動用儲備肉來平衡市場。

我們在市場看到的凍豬肉,一般有三種,最常見的是肉商在豬肉行情不好的時候冷凍起來,等價格漲了再去售賣,還有就是來自進口的冷凍豬肉,受飲食習慣的影響,西方國家的豬肉需求量遠低中國,有一部分便會冷凍後來到中國市場。

還有一種,就是國家向市場投放的儲備豬肉。

國儲肉每年籌備三輪,每四個月為一個週期,也就是說每過四個月國儲肉便會更新替換,將原儲肉投放市場,保證入市之後的凍肉品質。

國儲肉都來自大型養殖基地,檢疫、加工等工序要求嚴格,是市場上的放心肉。

國儲肉的儲存會經歷招標工作,尤其是新起的儲肉基地,會經過嚴格的裝置、環境審查。

歷經近十年發展,國儲肉從儲存分佈、養殖基地到儲存基地,逐漸摸索出更完備的方案,也將在很快出臺具體的冷庫資質標準等等。

多年以來,青寧省的國儲肉都分佈在其他城市,而明年元旦之後,第一批國儲肉將來到青巖市。

但招標工作還未啟動,平城山就炸了一顆驚雷。

曾昭達說到了癥結所在,如果青巖市的冷庫風暴不能快速平息,來年的國儲肉該如何安置?帶病工作還要參與招標,那是要出大事的!

從二人的本意,這一次都想治到本,市局也是這樣的想法,從食品安全到責任落實,平城山這樣的惡劣事件不能再出了。

然而,當下這個話題、此刻這個氛圍,如果說曾昭達只是為了來聊技術的事,那應該是把事情想簡單了。

這一路談下來,在胡殊同情緒正昂的時候丟擲來國儲肉,再回想那段對話,隱約還有點往此處引的意思。

但景象與曾昭達所想不太一樣,因為他看到的只有沉默,按常理,這眼前人應該會先打個哈哈,起碼也該說上幾句心有餘而力不足之類的話。

這些,曾昭達都做好了準備,想著關於國儲肉聽聽有無其他的解法,但對方卻不再應了,話到這裡,突然便沒有來往了。

曾昭達心知,即便沒有平城山事件,國儲肉全市競標,同興也不會參與。

本質上國儲肉屬於租庫,租金的收益豈能比得上進進出出的流水賬目,以同興的發展勢頭,時刻都在發生的配送與交易才是生財之道。

而且國儲肉動輒上萬噸,壓在這裡絕非明智之舉。

若不是這樣的場合,胡殊同又想出去走走了。

假如同興參與國儲肉,最大的問題是庫容不足,大蒜已經壓得不能喘,一萬多噸國儲肉,此時無論如何都調配不開。

除非他選擇斷了與盤渚的魚蝦生意,但那是不現實的。

胡殊同雖有應急之法,但他又沒有錢去做那件事。

更重要的是,國儲肉並不是說拉來的是成噸成噸的凍豬肉,而是一頭頭直接從養殖場拉過來的活豬!

也就是說,同興要建立一套初加工體系,包括檢疫、屠宰、清洗、分割。

胡殊同並非沒有想過初加工、半加工,也覺得這是未來必然的趨勢,但這時候太早了。

同興自建立本已有很多超乎所料的事,險些徹底打亂胡殊同的節奏,若是此時參與國儲肉,他不確定自己有沒有能力拾掇這樣的局面。

但平城山事件,對胡殊同觸動極深,不應痛心疾首之後,還是從前的日子。

他更加知道,如果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