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一經傳開,不只是同興坐不住了,許多同興的合作方也都一時惶然。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天勝實業一旦涉足,現在人們看到的同興便是其整個冷鏈生涯中最高光的時刻了。
自此之後,同興走自己的路成為妄談,從前所為都將為他人做了嫁衣。
很多人痛罵天勝這種手段不地道,甚至可謂齷齪。
若為雄鷹,當展自我豐翼而扶搖,這等窮窮覬覦奪它巢之事,令人不齒。
但這些私下的氣憤與斥責,起不到任何作用。
很多人都想發力,但卻無的放矢,因為這件事已經上升到“同興要成為什麼”的高度。
聽證會在即,曾昭達緊急組織行業專家,針對這項聽證議題展開討論。
與此同時,天勝在整個青寧省範圍內組建了一支優質的專家隊伍。
本質上,這是一場由結果而反推的討論,雙方都明確知曉自己的目的,比的就是誰比誰更能自洽。
一如“勞心者和勞力者哪個對社會更有貢獻”“愚公該移山還是該搬家”這樣的辯論題目一樣,各執一詞沒有完美答案,但在某些時候又不得不分個高下。
事情放在同興,就變成了它是要做“自主型產業基地”還是要做“集聚型創業園區”。
這二者細究起來頗是值得討論,其區別不僅是地怎麼用,還在於當下這個冷鏈時代針對不同的區位,到底應該運用哪一種模式。
雖然後者稱集聚,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前者才是更集中的模式,以一條準繩牽掛一個成熟體系,從源地、加工到運輸一以貫之。
而後者可以更容易做到一個園區產品多元化、輸出多樣化,並能藉助彼此資源達到整合共享的目的。
理論上講,客戶群壯大、渠道會更多,憑藉集聚優勢可以迅速打出名堂,且更易受到政策上的關照。
不得不說,集聚型創業園區這個提法,有些蛇打三寸的意味。
近在年初的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且強調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
無疑這是天勝給自己扣的一頂大帽子,先借勢拿到土地,後續是創一家的業還是拉幾個木偶,都是另外一回事了。
這幾天,胡殊同辦公室的燈經常從入夜亮到天明,出了這樣的事,他的手機快要被打爆了,又怕大家過於擔心,後來他索性把手機交給了下面的人,一有來電便報一聲無虞。
曾昭達每天都給胡殊同發來郵件,一份份專家探討的日誌出現在胡殊同面前,他們不斷強化自主型產業基地的優勢,而且多有發散之處。
曾昭達還透過青大等高校的人脈,不斷為胡殊同透析著對方的動向,把一些他們最有可能重點攻擊的地方羅列出來,力求給胡殊同更多參考價值。
因為在聽證會上專家組不能成為陳述人,最多隻能提供一份論述報告。
這份報告雙方都會提供,而且雙方團隊的資質都很強勁,這便很容易成為一個兌子的環節,於結果意義不大。
從前肉品協會對同興諸多非議的企業主們,總把排資論輩看的頗為緊要的企業主們,在這一刻團結起來。
回頭看這半年的事情,雖然冗冗雜雜一重重,但有一種提挈讓人看得明白,同興帶著大家做了一件博取信任的事。
惟有青巖人懂得,在這一波波風雨之下,信任二字何其難得。
人們更加知道,一旦同興成了園區的配角,很多事情便戛然而止了。
自律宣言之後,我們還有高效流水線操作培訓、降成本預冷操作規範、低溫肉製品新技術應用,還有p工作要點培訓。
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