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技術的出讓,很多人都不明白鬍殊同的猶猶豫豫,那是因為這世上原本就沒有設身處地這樣的事。

胡殊同看到的,是其他人看不到的地方,或者說是其他人不需要看到的地方。

他的慎重,更在於這不是一杵子買賣。

研發中心未來還會有新的技術面世,這第一波的技術出讓,此刻與今後的線性收益,做得穩當踏實了,直白點說就是穩定軍心、灌注信心。

如果不能給個體帶來收入的改觀,談何上下一心的凝聚,他要讓人們看到技術所得來的價值,這不僅能讓研發中心的人全情投入,同樣也能吸引更多技術人才的加入。

所以,這不是點的問題,而是如何落實一條成果線的問題,成果對行業的影響是一個層面,“來同興做技術”是更切實的層面。

入秋的時候,丘雙虎那邊的接洽最終落定,這項技術最終以四千萬專利費加階梯式銷售分成進行轉讓。

四千萬專利費,不高也不低,如果江寧工貿的年產量能達到十萬臺,以當下自動化霜冷風機的行情,這筆專利費將是無比超值的投入。

加上扶持資金和同興近年來的盈利收入,就這樣,雲城二期聚集了近八千萬的啟動資金,工程隨即全線上馬。

八千萬資金,如果放在同興初立的那年,胡殊同不敢想會是怎樣的局面。

但放眼如今,在業界算不得讓人注目的規模,動輒三億、五億甚至十幾億的投資,都已不再是新鮮事。

但不依靠任何融資與借貸,雲城二期動工起業,可謂是業界的奇事了。

從規劃至今,殫精竭慮的幾百個日夜,至此終於一塊大石落地。

實際上,雲城二期的整個醞釀過程,看上去漫長是因為自己人的多日苦熬,在業界可以說是一項快速工程。

一般來說,一個總庫容超過三十萬噸的冷鏈園區,從選址、規劃到施工、運營,都以三到五年為週期。

有胡殊同和柳知英操盤,二期突出一個“技術託底、渠道並行”,在園區硬體各方面規劃的同時,二期要怎麼走已經在同步研究,二人一開始就把如何做活這個大盤子納入最關鍵的考量。

再加上有同興總部的各種支援和全行業日益蓬勃的態勢,二期的呈現將是飛速的。

雲城二期,寄託著胡殊同真正的野望,毋庸置疑,它將是同興故事裡極為亮眼的一塊里程碑。

細看去,東來的魚、南來的果、西南的花、北來的菜,都將在雲城二期實現八方排程。

這是他當年與齊振東約定雲城之時的“升級版”,各地的貨可以透過雲城輻射到各個地區,重要的是還能在此實現整合梳理,這就是轉運基地的雛形。

紮根農產品冷鏈,也是胡殊同的夙願,如今邁出了更大的一步,之於他這個冷鏈人的理想,可謂看到了幾分堅實。

來雲城的車裝著入庫或半加工的貨,出雲城的車載著終端市場各類需求的貨,冷鏈的運作一點兒也不高大上,車不跑空、貨皆達市,沒有菜賤傷農、園區能省成本、市場價格穩定,就是最切合我們國家國情的冷鏈追求。

這樣十字樞紐並不罕見,但圍繞雲城的客戶群體顯現出它的獨特非凡,這裡不是鐵路十字架那樣的客來客往客八方,選定雲城繫結雲城,背後是胡殊同多年的耕耘與架構。

這個行業其實並不平靜,在大量融資資本進駐之後,人們變得更加浮躁。

家家的境況都不同,胡殊同選擇走更踏實的那一步,所以長期保持合作的老夥計們就顯得尤其重要。

再者說,每一個行業其實都是在走人脈,自身的穩固需要堅實的夥伴,這在胡殊同看來,是同興接下來最穩健的路。

除了儲運,關於雲城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