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胡殊同和欒平欣每天一起上下班,專案的前期推進她盯得很緊,兩組人馬不分你我,依據各自專長打亂再重組專攻細項技術,凡是欒平欣親自盯的專案,效率上便不用多說了。
每天都說一起回家吃晚飯,結果不是他等她就是她等他,等回去之後晚飯幾乎變成了夜宵。
多日駐留在同興,吃完飯後欒平欣會到書房瀏覽一陣公司的郵件,胡殊同沒事的時候也閒不下來,一會兒聽聽冰箱的動靜,一會兒各個房間走一走看看燈管,家裡實在沒有修修補補的地方,他才會坐下來翻一翻手機報之類的。
這天欒平欣在書房待了很久,一直到午夜的時候,忽然問了出來。
“殊同,你認識做無水活魚技術的人嗎?”
倏然間,胡殊同便耳朵一動,全無意識一般把手機放下,“怎麼了?為什麼突然問這個?”
“你過來看,這人厲害著呢!”
欒平欣的電腦上是一份十幾頁的方案,通篇圍繞著“無水活魚運輸”展開,裡面充斥著許多連胡殊同也只知表面不明細裡的專業詞彙。
然而真正讓他雜亂的遠不是這份資料,而是思緒回到了他第一次聽說無水活魚這四個字的時候,那是漫漫光陰的十年之前,一臺電腦、幾篇論述,景象與當下竟是那般相似!
欒平欣感覺到胡殊同沛然的情緒,不是激動興奮,也不僅僅是震驚,怔怔然的面龐卻在速速眨著眼睛,看上去很奇怪。
“我倒是認識幾個和這行相關的人,但絕對做不出來這樣的東西,他是你認識的人對不對?”
“也就是說,這份資料的技術含量很高了?”
“你還沒回答我呢,他為什麼不直接發給你,而是匿名經我這道手?”
“好幾年前的事了,都過去了,沒必要再多說,總之有點不愉快.”
欒平欣見狀也不再追問,“他發給我就是為了發給你,那你來說說,他的目的是什麼?”
“平欣,這份資料的水準究竟怎麼樣?”
“功底很厚實,雖然看不到全貌,但喚醒機制這一塊,已經可以作為一篇單獨的研究論文,他對喚醒裝置有大量的資料論述,應該是深鑽這個領域許多年的人.”
胡殊同點了點頭,“那我們就不用去想他有什麼目的,這是苦研多年的學術精華,肯拿給我看,也就是提供給同興研發中心。
平欣,別的領域咱們自然要想想他是不是要利用什麼,但這可是無水活魚呀,全國這一塊的技術人都在做這個大拼圖.”
胡殊同這一說,欒平欣也點起頭來。
是啊,它太過不同,“72小時無水活魚運輸”是無數行業技術人的願景,因為這將給我們國家的水產運輸,帶來質的變化!
東海的魚,歷經幾千公里的路途,生龍活虎出現在西南海鮮市場的大魚缸裡;大湖裡只有鮮活才是最佳口感的魚類,撲騰撲騰落在城市人家的案板上,是無數冷鏈技術人的目標!
這項技術還涉及到很多魚種的專業養殖,把一片地域的優質魚種推向全國,無論對魚戶增收還是餐桌的豐富,都有突破性的意義,讓很多偏遠地區的老三樣——鯉魚、帶魚、鰱魚——成為過去時。
但它太過複雜,不誇張地說,它是冷鏈運輸技術領域的金字塔之巔。
無水活魚的這個“活”,並不是在沒有水的情況下活蹦亂跳進行運輸,那是不切實際的。
這項技術所要做到的,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使魚類先進入休眠,到達目的地之後再做喚醒。
但在實際操作中,它面臨著眾多的技術難題,需要極高精度的移動式冷庫,溫度波幅不能超過度,還需要奈米級氣調儲藏袋。
它還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