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少傑不僅感受到了壓力,隱隱還生出來幾分懼意。

同興配送走得太快了,元旦過後才開始跑融資,短短不到四個月,品牌揭示的時候,大盤子早已託好了底。

如今業內人預測,以微倉的建設速度,加上智慧系統的引入,最遲兩個月同興配送就將全面投運。

可在之前的預測中,人們卻說融資不會順利,順利也不會額度太高,處處掣肘之下,都認為這起碼是明年的事。

更重要的是,同興配送對環時生鮮的打擊,可以說是致命的,而且還不是一本賬。

首先,青寧地界不管是日日鮮還是家家鮮,這些渴求開啟局面的生鮮品牌,都會把同興配送當做首選外包,一旦它們活躍起來,無疑就是搶奪環時生鮮的市場。

其次更要知道的是,同興配送也要搶配送市場,勢必會對同行產生擠壓,這將意味著環時生鮮現在的“第三方物流群”面臨諸多變數。

五年前,冷鏈狂飆突進,五年後,熱勢依舊高昂,但二者有一個巨大的差別。

政策的灌注以及行業的警悟,如今伴隨奔湧大潮的,還有淘汰大潮。

這股浪潮從未如此洶湧,全面整改之下已有大量的冷庫被收購重組,更年輕的第三方物流同樣逃不掉,水平不高的同質競爭都將面臨命運的轉折。

隨著冷鏈配送的不斷集中,不需太多年,這塊蛋糕將被大品牌主導。

它將與常規物流的發展軌跡一模一樣,某某配送、某某專送統一標識的車輛,不經意間就能在馬路上看到。

所以對竇少傑來說,這是雙重的此消彼長,如果環時生鮮打造自己的配送品牌呢?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環時生鮮也是融資的產物,且是中外合資,宗旨是高階生鮮產品的輸出,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好產品。

仿著北美的路子,大量資金花在包裝研發、工序細分以及各種媒介的廣告投放。

如果闢出需要重金的配送板塊,這將上升到理念的高度,成了“定義的分歧”。

竇少傑更是清晰地知道,即便是同樣的路,環時也根本不可能像同興那般輕盈,不知提了會帶來多強的反噬,更不知細細總總談下來又是哪年的光景。

再者說了,當環時建起來自身的配送體系,還是隻能望同興的項背,屆時與同興展開第三方物流領域的競爭,那麼,環時到底是什麼呢?

環時生鮮可謂竇少傑的心血,一個不倫不類的品牌是他不願看到的。

實際上,最優的路在哪裡盡人皆知,用不了多久,國外一方就會說“為什麼不用更優質的第三方”,國內這邊則深深瞭然“忌諱的事情不要提”。

情感上說,後者也是竇少傑的抗拒,因為環時生鮮的成立,於他而言一大初衷就是對製冷展的反擊。

觀念帶給人的無形壓迫,也讓竇少傑不敢再往下去想,“春融的貨要由同興來跑”,這可能是近十年裡,青寧冷鏈圈最大的諷刺了。

站在窗前的他,不知何時點起一支菸來,漫無目的看著城市,不明為何,他覺得自己看到了同興的微倉。

就像那年,他在豪華餐廳裡,遠遠望到雲城二期,彷彿掐定了一切。

“我觀此人、我觀此人……”

這不斷迴圈的四個字,像飽滿的水袋紮了個針孔,再也抑制不住激了出來。

竇少傑狠狠把菸頭砸在地上,又用力跺了幾腳。

但他終歸是個理智的人,冷靜之後周遭的一切都在告訴他,事情就是源自最初的不肯正視。

把“小小私企”常掛嘴邊,把“財力有限”看做桎梏,酒席上說得嗨了,連“蛾子翅膀能有幾分浪”這樣的話都聊以快哉。

但今天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