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楊成海再一次來到同興的時候,會議室的氣氛比超低溫庫還要冷,安靜到讓人有些不適。

楊成海站在人們面前的螢幕旁,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壓力,準確地說,是抗拒。

參會的都是同興各個部門的主要負責人與副手,加起來足有十四人,各個都是西裝革履的斯文人,唯楊成海面目兇兇惡意十足,在很多人看來,很是不符同興的氣質。

但楊成海根本不把這些目光放在心裡,與過往相比,這些都算輕柔了。

他只會在意胡殊同的目光,四目微有一個交集的時候,胡殊同目定有神,看到那副正中而坐磐然坦定的樣子,楊成海的內心隨之有定。

在場的無論資歷深厚者、大才有識者還是精明睿智者,沒有一人可攖這位一把手的氣勁。

胡殊同沒有讓這樣的氣氛持續很久,“楊總先把要講的講完,大家有任何問題,請在講完之後一併討論.”

這份方案胡殊同也沒有看過,楊成海曾提出在會前與胡殊同商討最佳化,但被他拒絕了。

許多眾人皆知的東西,楊成海不得不提,這是他整個第三方物流計劃的必要條件。

楊成海從政策、現狀等方面闡述起來第三方物流的前景,在政策上,回看這些年的重要檔案,“鼓勵發展第三方物流”“鼓勵生產企業物流業務外包”都是重複了又重複的字句。

之所以政策不斷灌注,因為第三方物流的興盛對運輸行業、國民經濟是一道巨大的推力。

簡而言之,專門的人做專門的事,企業讓產品質量優、物流讓產品走出去。

著眼全國,把大物流網路盤活起來,不僅會切實解決很多民生問題還會衍生更多的gdp。

楊成海在這裡用的篇幅並不長,在這些行家面前毫不贅述,很快便到了操作的層面。

“在城市裡建微倉,我們可以把它看做一座座微型的前端庫,區別在於,同興目前的前端庫是為產地服務,而微倉是為銷地服務。

產品生產企業最多隻能做到大型的週轉中心,無法做到更精細的終端調配,那對它們來說相當於修了一條柏油路只有自家的車在走,這樣的投入是不現實的。

但對物流企業來說,一座座微倉將是面向所有客戶的橋樑路網.”

“當下的生鮮品牌,家家都在打新鮮時效、菜進萬家,生鮮配送這個領域,對生鮮品牌有極致的吸引力。

這方面的配送在投入運營之後,依靠同興強大的後臺支援和運作經驗,很快就能做成規模.”

聽上去道理很足,但對有些人來說,口子已經裂開了。

豈止產品企業要考慮成本,這更是物流企業一直以來的痛點,盈利空間本就不如生產方,卻要一座城市十幾座微倉。

按照他的暢想,未來還要佈局更多城市,甚至把一座城市看做一個網點,這種投入根本難以想象。

一旁的柳知英扶了扶眼鏡若有所思,只從這裡說這個方案儼然是過不了的,但楊成海這番話卻給了他一個莫大的提點,他正思忖的時候,恍如己出的話突然來到耳畔!

“對同興來說,微倉的功能不只是為生鮮企業做配送,它足以變成第三方大物流的前端站。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同興和肉品企業合作,輸送終端是各大超市或連鎖餐飲,有了微倉就可以實現貨品的先期儲藏,在合作方派出單子的時候,就近為各大終端提供產品輸送.”

此言一出,便是新的局面了!

回到楊成海與胡殊同那次見面所聊的內容,微倉其實是細分的執行層面,他的本意是徹底獨立同興的第三方物流,生鮮配送只是這個大體系之下的一個板塊。

在楊成海的構劃裡,要確立的是同興配送,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