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月過去,隆臺發改委準備用兩天時間召開幾場企業見面會,圍繞紅杉漁港經濟區的規劃發展徵求意見,同興被安排在後一天的下午場。

一支五人紅杉港團隊,帶著在方楠基礎上又多加修改的方案,午後向發改委駛去。

可就在快要抵達的時候,忽然接到工作人員的電話,同興的見面會被推遲到下午四點,理由是上午的一場還需繼續研討。

而上午的這場,正是為中隆歐冷而安排。

在休息室等待的時候,方楠等人都目有慍色,顯然這是故意拖延。

今日一過,發改委不可能為同興單列日程,他們壓得越緊,留給同興的時間便越少。

不時有人看著表,四點到了毫無動靜,一直到逼近五點鐘的時候,才聽會議室那邊傳來密集的人聲。

當胡殊同一行走進會議室的時候,場間瀰漫著沉沉的氣氛,三個多小時的長會過去,人總會有些疲態,即便神色如常,注意力也難以像午休過後那樣集中。

同興的方案定在一頁上,其上沒有圖表資料、沒有規劃圖示,堪堪只有一行大字——流通能帶來什麼?

“同興認為,紅杉漁港經濟區最大的難題在於人的聚合,如何把一張漁港文化的名片廣而告之,是經濟區所有運營的大前提,有了這個外在的人力迴圈,才有漁港經濟的內迴圈.”

這不是新奇的角度,但卻是很多人不願深入碰觸的角度,有一條不變的經濟鐵律,先有人的聚湧、才有錢的可觀。

但世上八成的方案,都在把錢的事砸得金光四溢,把人的引入有些浮皮潦草。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後者非常容易量化,沒有人願意在發改委面前量定一根標尺。

反觀錢景的描摹,則多是大概念、大框架,跳過了“怎麼讓更多人來”,直接敲定在“人來之後的種種”。

胡殊同一上來便丟擲一個醒人的命題,他放棄了方案的循序漸進,更不提人盡皆知的產城融合。

與其說一些老談的行業話,倒不如利用這點時間,講講流通的故事,把流通說好,就是把同興聊實在了。

同時也讓場中人不必滿眼市場曲線、產品對線,反倒更容易抓住人們的思量。

“流通能帶來什麼,我想說流通是一個絕妙的媒體,渠道本身就是一種宣傳。

除了同興各地的廠區,還有遍佈各地的一百三十座微倉,同興的每一個網點都可以作為紅杉漁港的輸出埠.”

“當我們能把口徑通達市場更多的終端,落實到一線消費者的眼中,海島旅遊、沙灘浴場、垂釣大賽、海鮮餐飲、望海民宿才有依託。

如果只是一味的水產搬運,這裡就變成了紅杉倉儲物流區,總不能開張之後才去招攬客流,招致不知要耗多久的空窗期.”

人們望著胡殊同,不得不說,這位同興人的主張與之前任何一場見面會都不同,因為面對的是冷鏈人、流通人,在場便有一種先入為主。

慣常邏輯是“由產促城”,把流通產業做大做強,自然而然就能帶動各大業態。

可惜很多時候,自然而然是最容易蠱惑人的東西。

胡殊同的角度是,單純的產不能帶來人氣,尤其在這初始階段,一旦給人一種冷鏈工業區的印象,就已註定它不會太招人喜歡。

冷鏈是冰冷的,也是居於人後的,這世上沒有人對倉庫感興趣。

但這條流通線,其實蘊著格外的生力,最起碼同興有更多辦法讓人們知道紅杉漁港、瞭解紅杉漁港。

從一開始就讓它步入多元,讓產業均衡,主抓城的概念。

在場之人目中有定,這才是產業運營的通盤思維,每一家都在說樞紐的便利、聯運的通達,都在說“紅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