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強運冷鏈成為甘州冷鏈扶貧的領軍企業,並藉此為自身博取了眾多資質,從隆威到武關再到角逐整個甘州,孟強強的事業走得踏實。

去年秋的時候,他親帶團隊到同興學院校招,向很多戶籍在甘州的畢業生丟擲橄欖枝,待遇也很豐厚。

如今業務更立體了,人力也跟上來了,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關於鄉村振興這個大議題,發改委一開始準備把對同興的動員工作交給孟強強,然而他以很多一線的扶貧會議要開婉拒了,隨後奔走在甘州各處,多日不見蹤影。

直到胡殊同與何勁如最後見面的一週後,他才出現在產業園,乍一見面便說了一些解釋的話,胡殊同不以為意,轉而與孟強強探討起方案來。

雖然胡殊同的方案還沒有正式完成,但孟強強已然瞧出其中的精髓,簡而言之便是四個字,訂單農業。

也可以說是“期貨農業”,專門針對甘州一些縣的農戶,同興從銷售端回溯生產端,把固定的貨通向固定的市場。

孟強強心知同興與發改委的分歧所在,胡殊同有此一舉,當是一種很深刻的改觀。

現在的分歧並不影響對最終結果的預期,甘州發改委最看重的無非是優勢農產品的附加值,如果同興能以這般夯實來確認下游市場,在孟強強看來,縣村合力做上游便不應推諉了。

而且在目前的方案中,胡殊同對不同產品市場終端的選取是極為誘人的,就像不能把葡萄銷往中亞,反念來推才能找到價值最高的市場。

此間還涉及到甘州一直以來的“大灣區”概念,從武關產業園的經驗來看,貨到東南沿海的餐桌代表著最高的產業價值。

隨著產量的充盈、渠道的不斷拓進,甘州有意構建“大灣區菜籃子供應鏈”,與此相關的,無疑都是正確的事。

彷彿間,樁樁件件又找回了曾經的那個人,當年胡殊同就是憑藉這一點打動了武關,而他目前規劃的訂單農業,如一把把劍指向了比從前更明晰的終端。

“孟總,這段時間雖然派下了不少人實地考察,但目前來說方案裡的一線資料資料還是有所欠缺.”

孟強強連連點頭,“我可以從扶貧的資料來調,應該能做到一些補充.”

大邏輯上這兩件事是互通的,胡殊同當下在做的,在很多地方就是把孟強強從前所做的,深化且昇華,把步履靠向振興。

孟強強對此本就有很多想法,在新的扶持下,納入胡殊同的方案,給人一種並軌的感覺。

比如甘州的很多地方都該告別大田農作物的種植,一畝紅薯的營收只有三千多元,可要是改為種植優種葡萄,年收入可達三萬以上。

有了同興的下游訂單護航,在這個部分,他能講的遠比胡殊同要多,此一來,這份方案在政策上的銜接無可挑剔。

況且一旦強運加入進來,便不單單是內容的事,也代表著本地強勢冷鏈企業的聲音。

這也讓胡殊同接下來要專注的事更加輕鬆起來,無非是冷庫規模、良種技術這些事。

只是這次孟強強來見,總讓胡殊同覺得另有它事,只有看方案的時候才有幾分專注,其餘的時候則有點目光猶疑,給人一種要找個當口切入話鋒的感覺。

果不其然,在方案討論差不多,屋裡一絲靜默的時候,孟強強開了口,“胡總,中亞那邊的風聲,你可有所耳聞?”

胡殊同點頭道:“聽說了一些,只是感覺八字還沒一撇,傳得倒是挺兇但沒有實實在在的東西.”

孟強強道:“不管怎麼說,這傳得有鼻子有眼,信了也沒什麼損失,反而還能早早多思量一些.”

胡殊同察覺其意,“你探到了靠譜的事?”

“那倒沒有,我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