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各大院校開學了,這是胡殊同的最後半個學期,畢業論文的事情要開始提上日程了。
明大的論文以“三刊”為標準,全國性的學刊、專業領域的期刊,起碼也要登上校刊,素來流傳一句話,“論文寫得好,飯碗隨便挑.”
三月中旬,胡殊同向公司請了三天假,因為龐師友教授回到明大,開啟為期三天的專業講座以及食品科學實驗室的籌備工作。
食品科學實驗室除了教授、高階實驗室等骨幹,還計劃招收五名兼職實習人員,這對所有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機遇。
在食品學院,冷運方向這個新專業地位多少有點尷尬,就像中文系的漢語言文學和對外漢語,冷運方向缺點根正苗紅的意思。
而且這個專業實在是太新了,學生基數小且多是由調劑組成,怎麼看都有些單薄。
果不其然,龐師友的講座都是圍繞發酵工程、糧食油脂與植物蛋白工程、食品化學與營養工程等。
龐師友將有六十歲了,戴著黑色的圓框眼鏡,整個人有些富態,兩鬢的白髮已經很明顯。
龐師友是食品科學行業極具權威的人物,半生致力於食品科學與安全的研發,帶著技術團隊獲得了多項技術專利,在國外的博覽會上拿過金獎。
按照慣例,每一天講座的內容會在學術廳門口加以展示,可等第三天的時候卻全無昭示,不得不讓人開始懷疑,會不會是要進行食品科學實驗室的選拔流程了。
這一天,學術廳裡擠滿了人,很多人帶著馬紮坐在過道上。
然而龐師友的講話讓在座的所有學生大呼意外。
“同學們,在今天的講座開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幾個資料。
我們國家的水果蔬菜在採摘、運輸、儲藏的環節中,每年的損失率達到將近30%,造成每年1200萬噸水果和億噸蔬菜浪費,總損失超過700億人民幣。
而在歐美,損失率能控制在5%以下。
去年,我們整個國家的冷藏車保有量不足三萬輛,佔貨運汽車的比例不到%.”
這一組組數字,聞者驚心,不是3%而是30%!
這個概念讓人不敢細想,損耗太可怕了!
“我們做食品專業的,領域廣泛、門類複雜,但我們的使命永恆不二。
第一,讓人們吃得放心,第二,為國家減少損失.”
“在座的同學們都是食品領域的人才,但是我們國家極度缺乏食品與流通結合的人才。
我們要走出專業邏輯,讓自己的未來不限於一個大企業的食品工程師。
在流通領域,用我們的真才實學,去實踐、去管理,走出去不僅是走出校園,也要走出固有的專業思維。
無論任何時候,為老百姓做切實的事情,都是無上光榮.”
臺下響起雷鳴般的掌事,龐師友繼續說道:“明大的冷運方向很具有前瞻性,剛剛提到的損失,也只有在全程控溫的情況下才能最大程度彌補。
所以關於此次食品科學實驗室的組建,我已建議校方,一定要納入冷運專業的畢業生,而這將成為今後食品科學實驗室組建的一種模型。
新世紀新徵程,距離歐美我們有三十年的距離,同學們啊,這是一條值得付出的路,值得我輩鑽研並篤行的路!”
臺下的胡殊同大受震撼,龐師友的出現好像屹立在濤浪遠處的燈塔,這樣的一位大人物,每一個字都像一記重拳,敲響那探索世界的響亮鐘聲。
這也帶給胡殊同莫大的提振,行業的振興與崛起需要無數人的共同努力,龐師友的話就像一顆定心丸!
胡殊同和舍友們也再一次團聚了,找了一家火鍋店,兄弟們暢所欲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