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之後,盤湖市的主要報刊上都刊登出關於漁港的文章,放在顯著版面,標題都起得頗是抓人眼球,一時間成為熱議。

《盤湖漁港從來不缺出路,缺的是通向餐桌的路》《若體量與距離成正比,盤湖漁港的意義何在?》《三問漁港冷鏈使命,民生應該放在第幾?》

是誰想出這樣的標題不用多說,但他的信心完全出自胡殊同的對比方案,邀請報社記者將方案的精髓加以提煉,形成可供討論的文章內容。

當看到胡殊同的方案,郭祥旭由衷欽佩,他恰如其分地回答了當時碼頭上說過的那句話,“講好我們自己的,其他交給別人判斷”。

沒有會上的針尖對麥芒,他用了一種更為宏觀的方式,向所有人闡述漁港何去何從。

這份對比方案得到了大量的權威資料支援,把冷鏈的成本問題講得透徹並且具備很強的適用性。

胡殊同從路上燃油和冷機的能耗、不同型號冷庫各裝置間的能耗出發,強調冷庫和冷藏車都是吞金獸、細化層級之間的中轉成本,整理出一次儲藏中轉加諸市場終端的額外費用。

每一篇文章看似都在圍繞漁港的市場輸送,實際上都在論證我們為什麼非要把冷鏈物流區做成開放的大視窗。

二人商議的時候,不約而同把握住了一個詞,那就是“民生”。

由此將把這份方案抬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甚至可以作為唯一結論不斷強化。

這也體現出這份方案的真正火候,把真真切切的民生問題納入漁港的出路規劃,和國家正在試點的“農市對接”“農超對接”並步同趨,豈是輕易可駁。

更少的中轉、更少的上線下級,將在最大程度上做到港口與水產海鮮市場的直接對接,這就能讓更便宜的魚走進千家萬戶,把魚價的波動交給市場供需,也將促進漁港漁農們的增收。

事情很快發酵,引發兩種模式的輿論探討,規劃委並沒有就此事在內部組織新一輪的討論,這對郭祥旭來說是一個明確訊號。

於是乎,早已備好的第二輪報刊內容很快走入人們視野,除了內容高度的升級,這一次胡殊同的名字出現在各大報道上。

郭祥旭是通透之人,那日一聊之後,胡殊同的某些願景、行業人的共同願景,他都看在眼裡。

此時才把胡殊同亮出來便不會把人置於風口浪尖,而出現他的名字又是極有必要的。

這一道名聲,關鍵不在於表達夜以繼日為行業的貢獻種種,而是要讓未來的進駐企業看到誰人之爭取,劍指聯盟的成行!

聯盟這件事若想達成,永遠不能指望所有人有此意識並達成共識,想要實現,它需要帶頭人與帶頭人之間的共識。

只有這樣才能打破地域,不是青寧冷鏈協會、不是明江冷鏈學會,它應該是——

中國冷鏈聯盟!

這一天不會太遠了,胡殊同踏出了屬於自己的堅實一步,終將千流匯海、萬壘成峰!

完成這一件事,也是完成了多件事,對他人、對自己,胡殊同都有了幾分心安。

他在盤湖已經逗留半個多月,同興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個口都是業界強手,但有的事必須要自己親自料理,這段時間已經積壓了不少。

可正當他要返程的時候,忽然接到了拜冷集團趙旭剛的電話,剛說幾句,胡殊同便坐不住了。

電話中說,隆山方面有人看到了近來盤湖漁港的相關報道,拜冷內部對自身資料被引用這件事存在不同意見,有人指責欒平欣不經同意、外洩資料。

聽著聽著,胡殊同的眉頭越來越重,接著趙旭剛又連忙解釋,事情最終已經解決,並認為是小題大做。

但是欒平欣已經多日沒有來集團上班了,前後說了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