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上說,胡殊同有信心完成這個三區案,自打五年前欒平欣便開始給自己寄國外學刊論文、各種圖紙,許多歐洲國家的水產港是怎麼做的,胡殊同手中的資料恐怕比一般的研究中心還要新還要全。

不僅如此,從南郊身上,胡殊同也瞭解到了大型園區內部配套的統籌性,稟著鏈字,本質上這一次還是解決上下游的問題,整合原產、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配送,萬變不離這一條精髓。

冷藏家是誰?有何身份?胡殊同愈發好奇起來。

兩年多前他們因水產而結識,無水活魚技術讓胡殊同深覺這也是個技術強人,有了這盤湖中心漁港經濟區,冷藏家的抱負終於得以施展了。

從這個層面來說,縱然再忙,胡殊同也不可能推卻此事。

況且,這件事有大意義,有資金、有政策,這是開拓之舉,是冷鏈行業的標杆,業內技術人才責無旁貸,冷鏈走向現代,胡殊同相信這是很多人都渴望的一個平臺。

二人互通了手機號碼,終於不用再等那頁面上紅色的小信封了。

冷藏家沒有打電話,而是在片刻後給胡殊同發了一條簡訊,胡殊同開啟一看,竟然覺出來幾分親切。

“老胡,盡你發揮,我挺你!”

“三個月後,見方案.”

往後靠著椅子,胡殊同抱著胳膊,一時間腦子裡的很多東西已經開始“快速集結”了。

從哪入手、資料何在,從前看過的何處可借鑑、三區內部關聯的系統、與其他功能的快速互補,一個個閃念,彷彿把自己帶回到寫論文提綱的景象。

準確地說,卻又不甚相同,那時候的他充其量算個出類拔萃的“新兵蛋子”,想得多見得多、紙上的多。

而如今的他不僅有了裝配庫與微型庫的一線實踐,還有食品安全實驗室帶給他的各項先進技術,還有南郊材料裝置和整體規劃的紮實經驗。

思考起來事情他變得更加具象和統籌,這兩者並不矛盾,也大有了一種棋手走一步看三步的精準預見。

說起南郊材料的事,和餘大軍的見面不能再耽擱了,事情並非胡殊同拖著,而是如今的餘大軍,可不是那個能在工地板房準確找到的人了。

二人互通了多次電話,終於商定在今天晚上。

……